发牌推动专业化 谢伟铨:物管属“朝阳行业” 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撰文: 李思诺
出版:更新:

疫情促使本港的物业管理行业加速步向数码转型,加上2020年8月实施的物管业发牌制度,正推动物管业趋向专业化及优质化。物业管理业监管局主席谢伟铨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香港即将落成的新楼宇约有40万个单位,物业数量不断上升,对物管人才的需求亦将有增无减,物管业属“朝阳行业”,未来发展空间相当大,而监管局将继续透过发牌制度提升业界的专业水平。

本港物管科技发展仍落后于内地

疫情下,本港的物业管理服务市场正加速步向数码化,新落成的商住楼宇开始陆续引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如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发放屋苑通告、缴付管理费等。谢伟铨分享道,现时内地的物业管理行业已应用更高端的科技,例如以人脸识别技术作进出监察、智能应用程式管理等,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及控制成本。不过由于香港法例要求较高,而且受地域细小所限,不能如内地般可“先行先试”,故短期而言,他相信本港物管业科技发展暂未能跟上内地的步伐。

虽说智能化将有助减低成本支出,长远管理费或有下调空间,但正所谓“万事起头难”,谢伟铨亦提到,应用科技于物管行业将牵涉大量前期硬件投资或租用服务,业界或会因资金问题而有所保留、甚或却步,长远而言不利行业的发展。

故此,他建议政府可考虑要求新落成的大厦必须具备起始基金,以备日后引入科技系统、改善物管服务之用。至于现存楼宇,他则认为政府可设立基金,为楼龄较高且失修的楼宇配对专业的物管公司,提供相应资助。

他强调,虽然现时香港物管业的发展较内地落后,但业界并无怠慢,一直朝著行业科技化的方向进行周详的前期分析。他相信假以时日当相关技术趋向普及时,香港推行物管业科技化的效果定会更为显著。

从业员毋须过分忧虑被科技取替

朝向科技化的同时,人力资源仍然是物管业界非常重要的一环,惟业内一直存在人手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从业员不足导致成本上涨,管理费有增无减。谢伟铨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行业认受性偏低,以往物管业缺乏晋升机会,未能吸引年轻一代投身。再者年轻人缺乏了解物管业的渠道,例如中学生涯规划极少涉及物业管理行业,大专院校的物业管理课程亦相对少,导致年轻人对物管业缺乏认识。

除了物管局亦提供更多培训课程,栽培物管人才,谢伟铨亦期望政府可透过宣传进一步提升物管业的社会认受性。他指,世界各地纷纷“出招”招揽海外人才,本港又正值移民潮,各行各业也面对人手不足的困境。他建议政府除了“抢人才”,也要设法挽留或培训更多本地人才。

谢伟铨又认为,从业员毋须过分忧虑被科技取替,反而应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及价值,防止被淘汰。他续指,物管业科技化将带来更大的效益,亦有利社会发展,符合香港“往前走、向上流”的价值观,业界不可能原地踏步。监管局亦承诺将更著重培训从业员,助其增值,令从业员收益有所提升,亦令市民有更多物管公司选择,达致双赢局面。

谢伟铨指,从业员毋须过分担忧被科技取替,反而应思考如何提升技能及价值,防止被淘汰。(李泽彤摄)

物管人才需求势有增无减

随著大众对物管服务要求愈来愈高,时下的物管人员已远远超越“保安”范畴,不少新式商住楼宇的物管服务更已贴近酒店礼宾级的水平。谢伟铨表示,香港即将落成的新楼宇约有40万个单位,随著物业数量不断上升,业界对物管人才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工作机会亦会大增,物业管理业属于“朝阳行业”,其未来发展空间相当大。而在愈趋完善的物管发牌制度下,长远将增强本港物管业在大湾区以至内地城市的竞争力。

事实上,为把握潜在机遇及配合香港物业市场发展,监管局多年前已开始推行物管业发牌制度,并2020年8月正式实施,以推动香港物管业朝专业化及优质化发展,提升业界专业水平。截至8月31日止,局方已发出逾8,500多个物管人牌照、逾310间物管公司申请,其中130多间已率先获发牌。

明年8月1日起所有公契物业的物管公司及其从业员,均必须持有有效物管牌照,才符合法例要求。

据《物业管理服务条例》规定,在明年8月1日起,所有公契物业的物管公司及其从业员,均必须持有有效物管牌照,才符合法例要求,继续提供服务。谢伟铨指,局方希望透过发牌规管提升行业服务质素,令市民觉得相关物管服务物超所值,最终提升行业整体收益,吸引更多人投身这行业。

除此之外,监管局亦鼓励从业员持续进修。今年初监管局经咨询各业界专业团体后,推出“持续专业进修计划”,鼓励从业员在发牌制度过渡期内参加。而就近年发展商及大型企业积极于新住宅/商厦项目引入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概念及元素,谢伟铨指,局方不时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举办进修课程,提供相关培训予业界,希望从业员增强知识、与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