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马克龙称不排除出兵乌克兰 是来真的还是出口术?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2017年上台后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欧洲“战略自主”、北约“脑死亡”,再到俄乌战争后的不应“羞辱”普京、访华期间的欧洲勿卷台海危机等等,国际事务观察者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在2月26日的巴黎援乌峰会之后,马克龙又再重“拳”出击,声言“今天并无(向乌克兰)派出地面部队的官方共识,但......没有事情被排除……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如果有用的话”。

此番“不排除出兵论”马上登上各大国际媒体头条。

这次马克龙并非主动提及西方出兵乌克兰一事。“早收三日风”、向来被视为亲俄派的斯洛伐克总理菲佐(Robert Fico)在出席这场巴黎峰会之前就表示,有“受限制文件”显示一些北约和欧盟成员国正在考虑在双边基础上派兵到乌克兰。

2月26日,在爱丽舍宫与马克龙握手的菲佐。(Reuters)

有了菲佐的“铺垫”,记者们才会问起马克龙有关西方出兵一事。不然,人们早就知道“不直接出兵”是西方援乌阵营的原则,连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自己在俄罗斯进犯之前就已公开排除了这个可能性,根本连讨论的基础也没有。

马克龙同时宣称:“我们会尽一切所需的办法来保证俄罗斯不会赢得这场战争。俄罗斯被击败是欧洲安全和稳定所不可或缺的。”

2022年开战之初惯常与普京(Vladimir Putin)对话的马克龙,此刻竟恍惚变成了欧洲的反俄鹰派头领,言谈之强硬比波兰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马克龙的转向早在去年初愈见明显。他除了停止了与普京的直接对话之外,当时在美国和德国也正在犹疑是否要向乌克兰输出主战坦克--特别是德国的豹型(Leopard)--马克龙就曾“出口术”,将法国输送给乌克兰的步兵战车形容为“轻型坦克”,一时之间引起军事分析界广争论,有政治评论认为其举动是要向德国施压。

俄罗斯总统普京2023年12日曾指是马克龙中止了与他的沟通。马克龙期后回应称自己的电话号码没有改变。 (Reuters)

最终,这一招口术确实成功,其言论出街不久,英国、美国、德国都先后决定向乌克兰输出不同型号的主战坦克。虽然这些坦克去年未能帮助乌克兰反攻有成,却开始确立马克龙“援乌先锋”的地位。

此后,在德国朔尔茨(Olaf Scholz)政府持续反对把射程可达500公里的金牛座(Taurus)巡航导弹供应给乌克兰之际(朔尔茨本人26日在巴黎也再次表示反对),马克龙本年1月更曾选定德国国会表决输出金牛座巡航导弹的前一天宣布向乌克兰输出更多英法合力研发的暴风影(Storm Shadow,法称SCALP-EG)巡航导弹,也明显是向德国的再加施压。

在这一场巴黎峰会上,马克龙同时决定放弃将军援乌克兰同欧洲国防产业政策捆绑的坚持,同意加入捷克主导的向外采购砲弹计划,不再要求欧盟为乌克兰采购砲弹必须限于欧盟境内来源。

射程可达500公里的金牛座(Taurus)巡航导弹。()

马克龙这一次的不排除出兵言论,当然是虚大于实。

首先,就算欧洲国家真的出兵援乌,这种出兵也不会是万人大军上前线跟俄罗斯军队直接交锋的出兵,欧洲军人最多只会扮演幕后支援的角色,负责训练、维修、情报、物流等工作。毕竟,要自己国家的军人为了保卫别国而牺牲,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政治决定;而且,欧洲的最新民调也显示,只有10%人认为乌克兰有可能战胜,高达41%人认为欧洲应该推动乌克兰同俄罗斯议和,援乌民情已不及两年前。

其次,马克龙的言论也必须放在其寻求欧洲“战略自主”的框架之下看待。正如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鼓励俄罗斯入侵北约盟友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一般,地缘政治的例行公事往往是公关大于实务(按:当然公关与实务之间会互相影响),马克龙的强硬援乌言论,就是要与“不可靠”的美国营造对比,把握这个人们对于北约联防条约充满疑虑的时机,借俄罗斯为对象,去进一步深刻化这种欧洲必须且能够达成战略自主的意识形态。

2月16日,泽连斯基和马克龙在巴黎签订两个安全协议。(Reuters)

这并不是说马克龙的不排除出兵论完全是公关。以欧洲而非美国的力量在乌克兰的战场上击败俄罗斯,对马克龙而言,当然是最理想的俄乌战争结局。相反,如果美国援助一退,欧洲就马上被证明“没有美国就无力自保”的话,欧洲的自主性又从何谈起?

在这种实务的考量之下,如果乌克兰真的有可能遭遇大败,欧洲确实不得不考虑一切援乌手段去试图阻止这个地缘政治的恶梦发生,出兵这一种可能性确实不能排除。

在俄乌战争两周年前夕,乌克兰失去顿涅茨克阿夫季夫卡(Avdiivka)之后,俄军确实继续往西推进,夺得了一些小村庄,乌克兰明显未有准备好严密防线。从这个背景来看,马克龙的不排除出兵论,以至其放弃不向外采购砲弹的决定,也显示出欧洲各国对于乌克兰前线危急局面的担忧。

法国巴黎举行的欧洲领导人会议,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会议2024年2月26日结束后表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出地面部队的可能性。(马克龙IG账号)

当然,战争走向往往难从人愿。欧盟国家直到最近才开始大规模加大砲弹生产,去年的百万枚砲弹输乌承诺已然落空,可算是远水不能救近火。无论马克龙如何不愿意看到乌克兰割地求和,这个结局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以双边基础出兵乌克兰,退一万步而言,就是让乌克兰有个割地求和的下台阶的最后办法之一。

此前,乌克兰已经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加拿大签署了双边安全协议,其中内容多以条文化此刻的各国军援为主、援助乌克兰抵抗未来侵犯为副。

跟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一般,这些做法全都有为乌克兰留下后路的用心:到最后,如果乌克兰真的无法战斗下去、真的要接受割地求和的现实,让乌克兰走向西方、加入欧盟并且由欧洲国家出兵提供避免他朝再被入侵的保障,可能就是未来用来宣传乌克兰“战败却依然胜利”的说词--俄罗斯虽然吞并了乌克兰的一些领土,但乌克兰坚强抵抗却获得了独立和自由(诸如此类的包装)。

马克龙的不排除出兵论,是出口术,也同时是认真的。但此等强硬言词的实质影响,却不在他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