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菜单论:没必要拿王毅和布林肯对比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前不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慕尼黑安全会议谈及中美关系时,引用了这样一句美国谚语,“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If you don't have a seat at the table, you're probably on the menu.)此言一出中国国内舆论反响非常强烈。指责美国奉行弱肉强食冷战思维的言论不绝于耳。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参加了慕尼黑安全论坛,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中国专场”发表主旨讲话,称表示各国应寻求共赢,避免多输。2月18日王毅在科尔多瓦同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共同会见记者,再次强调,“多输”是各方必须坚决避免的结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携手共进,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赢”。“共赢”才是我们应该共同追求的目标。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2月22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表布林肯和王毅言论的对比图片,并发问“2024慕尼黑安全会议突显外交的十字路口。哪种哲学应该塑造我们的未来?”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2024年2月22日在社交平台X上贴出对比图。(华春莹社交媒体截图)

华春莹将布林肯和王毅言论进行对比,虽然给出的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其用意明显是讽刺布林肯。中国外交官经常在国际场合抨击拉帮结派选边站队的丛林法则。对象几乎都是美国。

美国外交中的确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分,整个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和侵略战争分不开的。中国对美国进行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这中间的问题,并非全部怪罪美国,或者说打倒美国就可以解决的。如何改变国际秩序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现在问题并不是中国要不要批评美国的问题。而是中国经常性站在美国的对立面的问题。

中美关系的对抗性,来源于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美国将中国放在对手的位置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常性将中国放在美国对立面导致的。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慌感,有中国和美西方意识形态不同的成分在,也有中国对美西方表现出的挑战意图。中国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一边多次表示无意挑战美国,一边又经常站在对立面,是不明智的。面对美国打压,中国如何批美国都不为过,但正是因为批评的政治正确性才会导致批评的过度。如何抑制或者管控随时都可能对美国进行的批评才是对中国外交的考验。中国对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不应该是美国对立面。中国应该做的是非美西方国家,而不是反美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