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加沙冲突的赢家吗?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加沙战事越来越吃紧,关于大国关系的评论逐渐多了起来,针对中国的一些陈词滥调再度泛起。2023年10月19日英国《经济学人》文章的大标题是“只有美国能让以色列和加沙避免更大的灾难”(Only America can save Israel and Gaza from greater catastrophe),而小标题则是“伊朗、俄罗斯和中国是这场大灾难的获益者” (Iran, Russia and China are profiting from the mayhem),大小标题形成显明对比,中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是西方主流媒体在此轮加沙冲突上的基本立场。不仅仅是西方舆论这样认为,近来中国社交媒体上亦有大量评论认为,中国是加沙冲突的受益者。中国舆论甚至学者也跟着起舞,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总结国内外观点,“中国或成为最大赢家”的观点有两个论点。一是中国可以借加沙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批评美国中东政策、双重标准及其伪善,消弱美国的国际声誉;二是加沙冲突或未来更大的中东危机能让美国再度陷入中东,中国在印太的战略压力会大大减轻。这两个论点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看起来简单、合理,实际经不起任何推敲。

以巴冲突:2023年11月2日,一架以色列军用直升机飞越以北与黎巴嫩边境附近的上空。(Reuters)

固然,中美互不认同对方的中东政策,但是这并不妨碍双方有共同的中东政策目标。一个稳定、繁荣的中东是中美最根本的利益,虽然双方追求目标的路径不同。

此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中美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个大国,都在积极寻求减少人道主义灾难、避免冲突外溢的办法,两国都展开了密集的外交,双方之间亦有沟通和磋商,这是主流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尽管中美对对方的言行颇有微词,但这充其量是次要矛盾、第二位。

若因此断言中国不顾加沙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乐于看美国笑话,借加沙人民和以色列人民的苦难增加批判美国的弹药量,实在是没有基本人性的思考方向。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把高度复杂的中美关系两极化,认为中美之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哪怕是在基本人道主义问题上,或者是在全球战争与和平的议题上。

2023年10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出席参议院听证会,遭反对以巴冲突的群众抗议。(Reuters)

美国注意力转向中东,确实有可能减少美国投入印太的资源,减轻中国的战略压力。但是,中东的危机要足够大,大到能消耗美国大量的精力,这才足以影响中美两个大国的博弈。中东的危机又不能太大,不能让中东陷入全面动荡。否则,中国作为中东最大贸易伙伴、石油最大的买家,中东大乱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中东的危机还不能加剧中美对立,否则美国就会采取更敌视中国的政策,而不能减轻中国的压力。如果中美因新危机把大国博弈蔓延到中东,对中国反而更不利,跟亚太地区相比,美国在中东的实力优势更明显。显然,若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恐怕只能依赖上帝之手了。

以巴冲突/以巴战争:图为2023年10月1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代表张军参加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后,向媒体讲话。(Reuters)

实际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理事国中唯一在中东没有军事基地、没有驻军的国家,中东危机的有无和大小,中国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实中,绝大数情况下,中东危机不可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中国成为赢家的说法也是子乌虚有。

事实是,同其他大国一样,每次中东危机中国都是受害者。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从两国撤出劳工1万人,占中东中国劳工的75%,全球中国劳工的55%,直接经济损失20亿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后,2007年伊拉克开始重建时中国免除债务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之前的投资和贷款。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后,中国紧急撤侨,直接花费3亿元人民币,战火中财产损失15亿元人民币,加上工程承包合同额188亿美元,最终损失可能达200亿美元。

此次加沙冲突,对中国而言也不是一个例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同样受到威胁,目前中国人死亡4人、受伤2人、失踪2人,在以色列的3万中国公民急需撤离,中国人运营的海法港、阿什杜德港、特拉维夫地铁等大项目受不同程度影响。

以巴冲突: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2023年10月21日在出席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期间会见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中国外交部图片)

国际油价已经从每桶80美元涨到90美元,中国目前每天约进口1000万桶左右,每天因此要损失1亿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202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70%,其中54%来自中东,也就说每3辆油车中就有一辆依赖中东石油。未来若冲突扩大,中国经济遭受的损失会更大,中国在中东的直接经济资产远远大于美国等其他大国。

每当全球发生大灾难时,“中国或成为最大赢家”的论调就会应声而起。这既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体现,也是多年来似是而非的观点在中国畅通无阻的结果。这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也极端对立的世界观,而现实世界却是复杂、多元、相互依赖的,既有斗争、冲突和竞争,更有合作、互助和共赢。

中美虽然是战略竞争对手,但是双方仍然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在基本人性、人类同情心方面是相似的,在全球稳定、繁荣方面有着共同追求。这是一个高度相互复合依赖又充满矛盾斗争的世界,绝对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是零和游戏,美输中不一定赢。

冷战已经结束40多年,“两个阵营”的逻辑无法解释合理解释中国的中东政策。加沙冲突不是大国博弈的产物,而是中东甚至人类的灾难,既是美国的,也是中国的,这种事情不适合用中美大博弈的视角来解读。

本文作者牛新春(Niu Xinchun),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本文原刊载于“中美聚焦”微信公众号,图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