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值得关注?|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2023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10周年,《香港01》获授权刊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会专家代表、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一带一路”各个范畴的见解和分析。一共分成四篇发布,本文为第一篇,以问答方式铺陈。

撰文:梁海明

问: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什么看点?

梁海明:看点主要集中在:合作、团结、联通、发展、繁荣。这是由于当今的世界,不合作是最大的风险,不团结是最大的挑战,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

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当今世界比以往更需要“一带一路”倡议,世界各国将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坚持把互联互通作为合作主线,在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拓展经贸关系、扩大能源合作、提升发展能力、加强文明对话、维护地区和平等方面开辟合作新领域,传递“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团结合作、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积极信号。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特别之处是要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要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政府把“共商”的态度、“共建”的决心、“共享”的诚意,贯穿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各个阶段。以此向世界各国彰显,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共建国家的协奏曲。

香港特首李家超率团到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政府新闻处影片截图)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推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向世界各国发出中国继续秉持改革开放,为各国投资者营造更好发展环境的信号,也突显出中国一直在积极地为世界经济寻找出路,一直在大力践行合作共赢理念,一直在推动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着力构建开放、创新、联动型世界经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更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问: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十年的经验教训主要有哪些?

梁海明:主要的经验教训是,未能为国际上客观评价“一带一路”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声平台,向世人展现“一带一路”给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随着从“一带一路”的旁观者,慢慢成为“一带一路”的竞争者,西方国家近年来大力扼杀、扭曲西方世界对“一带一路”的理性合作与讨论。例如,前英国财政大臣欧思邦(George Osborne)曾前往中国寻求核电站合作,但有西方媒体则大力批评欧思邦,认为“对于欧思邦而言,外交政策就是生意”(For Osborne, foreign policy is strictly business),西方舆论更指摘称,“对欧思邦来说经济胜过一切,胜过过去的盟友,胜过普世主义的理念,也胜过道德外交政策”(economics trumps everything else, be that old alliances or any notion of a universalist, ethical foreign policy)。在西方媒体的持续攻击下,欧思邦自此不再提与中国进行“一带一路”相关的合作。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布劳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哈佛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的任美格(Meg Rithmire)经过研究黑山、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的例子之后曾公开发布报告,表示虽然西方大肆宣扬这些恐惧,却没有证据支持“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论”说法。然而,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完全扭曲了这份报告的内容,甚至令愤怒的布劳蒂加姆在互联网上公开发文反驳,标题就是《BBC歪曲我对“债务陷阱外交”的看法》(BBC Misrepresents my Views on "Debt Trap Diplomacy"),她在文章中更指出,他们完全抛弃了我提供所有关于为什么传统观点(“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论”)不正确的证据(They completely discarded all the evidence I presented after that about why that conventional wisdom was not correct)。

由上可见,世界上对“一带一路”理性的讨论有很多,如果我们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官员、专家学者加强联系,提供更多的发声平台给予这些人士发表、发布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评论和报告,不仅有助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也有助于将“一带一路”建设及其承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准确传播,并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英国前财相欧思邦。(Getty Images)

我相信,主要在未来的共建“一带一路”历程中,只要我国能够给予外国友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去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将完全有助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真实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呈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实,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积淀的文明智慧和灿烂文化,介绍我国在新时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人类和平与共同发展并为此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和意愿。

问: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梁海明: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紧密互动,彼此助力成就,将共同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正在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垄断,鼓励更多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成就世界的多样性。各合作伙伴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扩展了彼此间经济的融合,促进了彼此的共同繁荣。

而且,中国式现代化同“一带一路”更加有深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不仅将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模式和实现路径,也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尤其是,随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将要吹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的号角和行动指南!也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不仅将为共建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宏阔的全球平台与场景。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媒体中心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国语文版本。(Reuters)

具体而言,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方面,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环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举办第三届论坛,一是将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方向;二是要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了新动力;三是要为各国关系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在中国方面,一是将推动国内各部门、各地方进一步积极践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的发展理念,更加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

二是将推动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开展对接合作,进一步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造福更多沿线各国民众。

三是将推动中国的智库、媒体更多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贡献宝贵智慧。以及推动各条线上的工作相互借力,凝聚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动力,也为国内发展和全方位改革开放注入了新动能。

四是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沿海开放、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沿边开发开放联动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和东中西联动发展的大好局面。

问:未来十年“一带一路”有何前景?

梁海明:过去10年,“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国际游戏规则,为维护多边主义贡献力量,也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的发展经验。由于“一带一路”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希望和新发展道路,因此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因此,当前世界已有超过3/4的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这些国家用实际行动对“一带一路”投出赞成票、信任票,以及对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充满希望!

北京一个巴士站的一带一路海报。(Reuters)

世界银行此前还发布了《“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从而促进实现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外资增加4.97%,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据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从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

10年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来说不过是一个开始。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才刚刚建成,还要在日后长久的岁月中逐步发挥经济和社会效应。在未来1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一是进一步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连通将形成一种有形的公共产品,对于可持续的发展和连接具有关键价值。在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技术优势,支持、帮助全球发展中国家建设大批交通基建项目,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从而有效分享全球经济的发展红利、避免再次陷入被边缘化的风险。

相信未来10年,中国继续向世界越来越展现、发挥在互联互通中,尤其是跨境交通基建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技术,随着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显著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将沿线产业链、价值链凝结成紧密的生产和贸易网络,为“一大一路”沿线乃至全球经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小而美”的合作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要共建各个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水和电、路和桥,是增加的收入、改善的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实践和精彩现实。未来更多“小而美”的项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造福更多沿线各国民众。将越来越让“一带一路”充满人情味。

10月16日,各国领袖陆续抵达北京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图为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及其妻子。(Reuters)

三是将进行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市场合作”。过去10年,在基建项目中,中国与西方国家展开了“第三方市场合作”,例如,在欧盟国家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在建造过程中,获得大桥承包权的中国企业,先后携手欧盟的18家设计咨询公司、45家施工企业及112家来自克罗地亚、德国、波兰等国的全球设备、材料供应商参与大桥的建设。这既证明中国企业的基建实力水平,已经得到欧盟发达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也再次证明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合作,是公开透明、互利共赢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欧盟国家基建项目来自中国,长远地造福于欧盟国家的企业和民众。尤其是重要的是,这也证明了中国企业真正实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与有关国家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取得各施所长、各得其所、多方共赢的良好成效。

在未来10年,中国将进一步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对国际上任何有利于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倡议和基建项目均持开放态度,中国也希望国际上所有的合作和项目,都能结出更多互利共赢的硕果!

而且,中国与欧洲乃至西方发达国家深化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是对国际合作模式的新突破,更深刻切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区域的发展诉求,将为推动全球各国、区域开展多边合作提供了新的范本。相信未来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各方继可开拓新的市场,更可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此举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