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电池法》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是坏事也是好事?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欧盟的《新电池法(EU)2023/1542》(简称《新电池法》)已于2023年8月17日起正式生效。该法案将对全世界的电池生产、产业链构建及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和企业将会首当其冲。

欧盟《新电池法》将产品分为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工业电池、便携式电池。相关要求涵盖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电池使用过程,再到退役及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该法案将对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动力电池产品,从碳足迹、电池原材料回收比例及电池护照三个角度设置不同的时间节点实施监管。具体来说,欧盟《新电池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碳足迹方面,碳足迹监管将最早进入实施阶段,自2025年2月18日起,动力电池产品需提供碳足迹报告;2028年2月,欧盟将出台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的最高阈值,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动力电池产品生命周期内碳足迹不可超过该规定数值。碳足迹指电池全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含上游原材料开采加工、中游电池生产制造、运输及下游消费端所产生的碳排放。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要指出的是,欧盟对动力电池生产的碳足迹要求,将与2023年4月18日欧洲议会通过的“碳关税”政策(即“碳边境调节机制”,简称CBAM)相衔接,共同形成对动力电池产品的约束。

第二,在电池护照方面,从2026年8月起,动力电池产品需贴有包含一般讯息的电池标签,并在2027年2月提供电池护照。电池护照是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会记录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

7月3日晚,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企业比亚迪旗下首款豪华SUV车型“腾势N7”正式在全球上市。(图片来源:比亚迪)

第三,该法将提升电池价值链的循环性作为一项核心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推动退役电池二次利用的市场化及规模化运作,其中包括报废电池的材料(如钴、铜、锂、镍和铅)的回收利用效率。在关键金属回收上,至2027年末,电池关键材料钴、铜、镍的回收率均需达到90%,金属锂的回收率要求为50%;从2031年8月起,动力电池产品需有16%的金属钴、6%的锂和镍,以及85%的铅来自回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上半年全球装车量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共占全球总装车量的60%。欧洲市场是中国企业主要出口地区之一,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至德国和荷兰的锂电池金额共564.4亿元人民币,占当期国内锂电池出口额的22%。

中国的动力电池出口增长很快,动力电池出口也是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之一。可以认为,欧盟《新电池法》将主要对中国电池企业形成“倒逼”和规范。今年7月12日,在欧盟《新电池法》生效之前,安邦的研究简报曾经分析,该法案对中国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其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深刻影响值得关注。8月2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是电池生产和出口大国,欧盟是中国锂电池等绿色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中方希望,欧盟相关法规的实施应秉持公平公正透明原则,避免人为设置障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中国商务部官员的表态,实际上已暗示了欧盟《新电池法》实施及影响的复杂性。

首先,欧洲是全球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最重视、要求最严格的地区,同时,欧洲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最高的地区。欧洲的主要“筹码”有二:一是市场空间,欧洲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全球企业想要进入欧洲市场,就必须采用欧洲的标准和规则;二是全球向绿色转型是大趋势,这是未来的市场方向和技术方向。在热战和冷战之外,“商战”是有关世界市场及其影响力的空间对决。拥有市场空间的一方,将赢得世界优势;失去市场空间的一方,将会退出世界舞台,甚至进而分崩离析。按照这一理论,作为生产大国的中国,需要适应拥有市场空间的欧盟的规则。中国企业想要进入高标准的欧洲市场,就必须采用欧洲的绿色标准。

其次,欧盟《新电池法》有可能重塑全球电池产业链。欧盟从电池生命周期角度,对全球电池企业的可持续性及电池性能和标签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对于中国众多电池生产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可能“致命”的要求。安邦研究人员过去曾多次指出,中国大力发展的电动车产业,其减碳作用主要体现在使用环节,如果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电动车并非真正的低碳排放消费品。现在,欧盟以从原材料、生产制造、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来“考核”电池产业,对于那些只注重电池生产的企业来说,无疑形成了约束甚至是“致命”的卡脖子。中国电池企业要想出口欧洲,就必须拥有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池护照”。电池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技术,还要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完善,打造可持续的运行模式。比如,中国的电池产业内部需要加强合作,探索更适应未来的电池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形成融合“生产端-应用端-回收端”的商业合作新模式,实现真正的价值链“碳中和”。

第三,中国电池企业和电动车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成本将会增加。《新电池法》在碳关税、碳足迹以及电池护照等方面对电池企业提出的新要求。(1)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满足欧盟对碳排放的要求,这可能需要其进行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增加成本和投入;(2)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3)欧盟对碳排放进行分级和设定相关阈值,可能会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在生产环节是强项,但在全产业链构建上是弱项。

德国宝马汽车(BMW)计划在墨西哥投资8亿欧元于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之上。(Reuters)

尤其是电池回收环节,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完成产业链的构建,更不用说国际市场去建设了。但今后在欧洲市场有要求了,针对中国电池企业进入欧洲的不同情况——在欧洲建厂生产电池、对欧盟出口中国生产的电池、对欧盟出口电动车整车(含电池),中国厂商如何在当地设立回收基地和网络,达到欧盟的新要求,所需的管理和成本投入都会更高。(4)建立“电池护照”也是一个成本增项,需要在产品及管理中集成电池的多项数据讯息,从供应链源头开始直到全生命周期内各种数据参数,这也是中国企业过去未曾经历过的“烦琐”要求。

行文至此,安邦研究人员在最新讯息监控中发现,匈牙利反对党——对话党的政治人士、前欧洲议会议员雅沃尔·贝内德克在社交媒体上称,欧盟委员会将对宁德时代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的电池工厂展开调查。今年春季,这位反对党政治人士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投诉,称宁德时代电池工厂在用水要求可能不能满足欧盟关于地下水状况的指令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建设许可。据报道,欧委会现已回复雅沃尔称,将对其投诉中的情况进行调查。2022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将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新建一座100GWh的电池工厂,建成后将成为欧洲产能最大的电池工厂,这也是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后的第二座海外工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最新遭遇,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容易出现的环保风险。在欧盟《新电池法》时代,类似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得更多。

最终分析结论:

欧盟《新电池法》很容易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一部分,客观上,这将增加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难度和成本。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适应欧盟市场的高标准,今后在电池生产领域就有可能达到世界级的水准。因此,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应该主动、正面来适应欧盟标准。在外部压力的“倒逼”之下,推动中国在相关产业达到世界市场的较高标准。这样,中国就有可能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构建起较高水平的系统工业生产能力,并与其他国家拉开差距。当然,这对于中国企业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构过程,甚至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因此而被淘汰。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电池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对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有好处的。

本文原载于安邦智库2023年8月27日的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