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杀手? 美国“集束弹”料送乌克兰 放弃道德能赢得战争吗?
根据《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的消息,拜登(Joe Biden)当局将会在7月7日公布的新一轮援乌军备中加入全球过百个国家签约禁用的“集束弹”(cluster munitions)。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见势色不对也赶在7月6日发布有关乌军使用集束弹杀伤平民的报告,明言“美国不应向乌克兰输送集束弹”。
为何几乎全球禁用?
集束弹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是将小型炸弹集合成一般炸弹的型态,在攻击时于空中解体将小型炸弹散落目标范围,能扩大打击面积和杀伤范围。由于小型炸弹细小,通常用作攻击软体目标,如人体,又或者没有配备装甲的汽车等。不过,这次美国预计将会供应乌克兰的是“双用途改进型传统炸弹”(DPICM),包含攻击装甲车的用途。
集束弹为人垢病的地方在于:其一,如果攻击地点附近同时有平民目标,集束弹很容易会伤及无辜,上文提及的人权观察报告就记录了乌军反攻伊久姆(Izyum)时的同类情况;其二,集束弹的小型炸弹有一些比例散落目标范围之后并不会爆炸,变成像地雷一样对平民(特别是会将之误当地玩具的儿童)构成长期的危险。
根据人权观察和国际红十字会的数字,在实际战争中,集束弹小型炸弹的“不爆炸率”可高达20%至40%不等。由于其战时误伤和战后后遗问题严重,全球有多达108个国家签署了2008年达成的《集束弹药公约》(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承诺禁止集束弹的使用、转移、生产和储存,当中也包括25个北约成员国。
不过,由于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都不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签约国,公约理论上对他们并无规范效力。实际上,在去年2月俄乌战争开打以来,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都有持续使用集束弹的记录。
拜登的道德转向
在向来企图占领道德高地却不愿受国际条约规范的美国,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初以来都没有在战场上使用集束弹。2008年,小布什(George W. Bush)时代的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曾发布命令禁止“不爆炸率”达1%以上的集束弹的生产、转移和使用,并设下10年期将相关弹药销毁的限期。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后废除了相关命令,但国会其后则禁止了此类集束弹的生产、转移和使用。
去年开战之初,俄军使用集束弹的情况就引来白宫和北约的批评。2022年2月28日(开战第五天),时任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Jen Psaki)曾称如果俄罗斯真的有使用集束弹或真空弹,“这有可能构成战争罪行”。同年3月4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亦指集束弹的使用“违反国际法”。虽然乌克兰一直要求北约国家提供集束弹,但迟至本年2月,斯托尔滕贝格依然表明北约不会鼓动使用和供应此类武器。
早在本年3月,当西方忧虑弹药生产赶不上乌军用量之时,美国国会两院共和党人就曾联署去信拜登,要求拜登向乌克兰输送集束弹,以弥补美国及其盟友的弹药不足,并帮助乌军应付俄军的弹药数量优势。对此,拜登并非完全不同意,却认为将备受争议的集束弹输乌可免则免,于是所一直拖延决定。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拜登希望随着时间推演,乌克兰的反攻成果可能就会让集束弹变得不必要,而国务院出于北约盟友绝大多数是《集束弹药条约》签约国的考虑,也一直对此持反对意见。
不过,自乌克兰6月4日发动反攻之后,其进展远远不及预期,俄军趁冬天建成的广大防御工事对乌克兰的推进构成了重大阻碍。拜登及其欧洲盟友心中的如意算盘是让乌克兰打到本年秋天打出战果来,然后再以优势地位同俄罗斯和谈。因此,乌军推送迟缓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尽快解决的大问题。
上周已有报道称美国接近同意向乌克兰输出射程超过300公里、可在海马斯(HIMARS)发射的ATACMS长程导弹。如今输出集束弹的转向,也属于同一进路。这两种弹药输出的好处在于,如今乌克兰战场上惯用的火箭炮系统已经可以发射,使射药能迅速运用到战场之上。
对于使用集束弹的人道考虑,支持者的回应有二。其一,俄乌双方早已在战场上使用集束弹,其“不爆炸率”可能高达40%,而美国此刻正考虑输乌的集束弹只会限于“不爆炸率”在2.35%以下的,因此能最小化战后遗害。(不过,反对者则认为在实验状况计算得来的“不爆炸率”不反映战场实况。)
其二,集束弹的战后遗害毕竟是在乌克兰的领土上,如果乌克兰人认为为了收复国土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美国也没有理由坚定反对。同时,乌方也表明会小心记录使用集束弹的地区,以便战后清理。
而事实上,美国一早就已向乌克兰供应了类似集束弹的遥距反装甲布雷系统(RAAM),本年1月俄军在扎波罗热(Zaporizhzhia)东部武赫列达尔(Vuhledar)大败损失过百坦克,正是中了此系统的地雷。由于对于集束弹战后遗害的担心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意思就是美国早已越过了这道红线。
然而,放弃集束弹这条道德红线,真的能帮助乌克兰攻破俄军的严密防守吗?
集束弹 vs 战壕
目前,乌克兰反攻的最大阻碍当然是俄军在整道前线上以地雷、反坦克障碍物、各种战壕等所构成的防御工事。以火箭砲、榴弹砲等用单一弹头的炸弹攻击,数量需求非常之大才能够使对方的战壕阵线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防守。以坦克直轰更是影响极微。于是,对于火药本来就不太足够的乌军来说,俄军此刻在乌克兰战场上建成的二战以来欧洲最大战壕阵,就是一道难以攻破的防线。
集束弹在此却能发挥重大作用。一方面,由于其小型炸弹数量多、打击范围广大,弥补了单一弹头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集束弹打击范围广,不必非常精准的目标定位,大砲可以迅速打击后即时变换位置。而且,集束弹的小型炸弹体积细小,很容易掉进战壕中间,有助击倒驻守士兵。
对于露天战壕阵地的有效打击,将有助乌军争取时间清除地雷向前推进,不必先行派士兵亲身扫场。而且,俄军开战以来,经常出现在战场上集中装甲的情况,打击范围较广的集束弹,能有效打击此类目标。
同时,在廉价无人机流行的乌克兰战场上,乌军也明言准备直接将集束弹中的小型炸弹装配到无人机上直接投放。
回想乌军去年夏秋之间的上一次成功大型反攻,其胜利背后少不了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的出现。如今乌军在战壕阵地面前寸步难行,集束弹确有可能就是打破这一僵局的武器。
那么人道考虑呢?“在爱情和战争中,一切也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