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打压中资企业? 中国有必要遏制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是很多外资企业心中的“肥沃”市场。从全球化角度看,印度的确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印度有14亿人口,这意味着巨大的人口红利,既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也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在地缘上,印度是中国的邻国,距离不远。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国力上,相对落后的印度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近年来,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不少外资投资印度,希望能够按照全球化的发展逻辑,开拓这块潜在的大市场。

不过,对许多外资企业来说,印度也是一块伤心之地,因为在印度营商,企业往往遭受到很多莫须有的“罪名”,诸如偷逃税款、走私嫌疑、资金进出违法等。中国企业更在其中首当其冲,是印度相关政府部门最“偏爱”的待宰羔羊。

最让人诟病的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和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印度政府部门经常会以“税务问题”为由限制外资企业发展,中国企业VIVO、OPPO、小米以及韩国三星等都遭遇过印度“税务问题”的干扰。特别是小米,频繁遭遇印度政府“骚扰”。2020年,印度永久禁止小米浏览器;2021年,要求获取小米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2022年,要求小米补交65.3亿(折合约6.06亿港元)卢比进口税。2023年,印度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继续扣押小米555.1亿卢比。

今年6月11日,印度负责侦办金融犯罪的机构指控,小米印度分公司、公司负责人及三家银行违反“外汇管理法”,并将小米存放于银行的555.1亿卢比冻结,这形同没收小米公司的财产。

2022年5月11日,位于印度孟买的小米商店。(Reuters)

据印度《经济时报》6月13日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印度政府部门近期召集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国公司参加会议,要求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其印度业务中引入印资股权合作伙伴。据报道,这些公司还被要求任命印度高管担任关键职务,比如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报道还提到,印度当局还指示中国公司指定印度合作制造商,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资企业提升本地制造能力至组件水平,并扩大自印度出口,同时雇用本地分销商。

此前有印度媒体报道,在印度的整个移动设备和电子供应链生态中,中国公司如要建零部件工厂,需要印度资本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一位印度高官表示,“这样印度合作方就可拥有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控制权”。

上述案例显示,中资企业在印度面临的“刁难”和处罚十分普遍。不可否认,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海外经营,可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但即使如此,也不是印度持续为难中国企业的理由。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了解,不少投资印度的中资企业对该国投资环境十分头痛。在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法治、国家治理水平、营商环境却与民主制度极不匹配。民族主义、排外政策、极不友好的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额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营商风险。一些投资多年的中资制造企业,正在考虑是否从印度撤资。

2023年6月20日,正在访美的印度总理莫迪于纽约跟Tesla行政总裁马斯克(Elon Musk)见面。(Reuters)

为什么这个相对落后的市场,对于外资有如此多的挑剔?我们认为,从宏观环境来看,印度还有许多中国企业不太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一是印度是有着“大国雄心”的国家,但其愿望大大高于其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地缘摩擦,决定了中印两国缺少政治互信与民间互信。二是印度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官僚主义、腐败、政府低效率、营商环境差、民族主义强,这些因素混合,构成了印度当前的整体营商环境。三是从地缘政治看,印度是西方笼络的对象,其整体策略是“亲美抑中”。在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四方安全对话等美国推动的多边架构中,印度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这构成了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抵触”。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中印关系现有格局将长期维持,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竞争因素出现。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企业和资本在印度的处境可能难有好转。从前述多方面来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印度对中国企业采取这类莫须有的行动,并不是一次两次了。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认为,从做法上看,印度打击中资企业的做法,有形式、有套路、有计划,印度采取的恐怕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企业的行动,还有可能是针对中国国家的行动。因此,中国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做出遏制性的战略反应。

在具体做法上,中国的反应不应该是那种针对印度的行为一一比照对应的做法,而应该是聚焦长远的地缘政治行动。中国政府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反对印度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行动,印度政府不但有责任归还所有非法扣压中国企业的资金、资产,还必须对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全部损失,包括中国资金和资产利息在内,做出加倍赔偿。中国政府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信心、有能力这样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政府都要保护中国在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财产。

G7峰会:“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日印澳领袖2023年5月20日举行会晤,左起为美国总统拜登、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印度总理莫迪(Reuters)

在应对策略上,中国政府不应排除采取任何法律行动、外交行动,以及利用国际组织及其联盟的行动,地缘政治行动甚至更有力的强力行动。中国政府应该有信心公开宣布这样的战略目标,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国际法以及舆论平台上做出反击,揭露印度政府的民族主义实质。同时,中国政府还可鼓励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在印度有类似遭遇的企业采取联合行动,对印度的非市场化、不公平的管治行为提出抗议和诉讼。对于印度政府部门变相掠夺外资企业财产的做法,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提出赔偿诉求,公开追究。

当然,不排除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也存在问题和缺陷,但从过去的绝大部分例子看,这并不影响中国认定印度是在吹毛求疵收拾中国资产,而不是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企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当标榜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印度,并非是以同样原则处理印度企业的时候,从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到印度民族主义立场的非理性。

最终分析结论: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遭遇到非理性、不公平的对待,为数不少的中资企业被变相逐出印度市场,许多企业的资产被扣压、冻结和没收。一系列的打击不只是针对中国在印投资企业,也夹杂着对中国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攻击”。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在国家层面对印度的做法进行遏制性的回击。

本文原载于安邦智库2023年6月18日的“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