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得见习近平 葫芦里卖什么药? 有三张试纸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18、19日一连两日访问北京,先后与中国外长秦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会面,最后更一如外界风闻所料在离开北京之前与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稍多于半个小时的会晤,让行程营造出中美关系回暖的氛围。问题是,回暖的氛围并不是实际的政策。在拜登(Joe Biden)实质制华力度未减之际,人们只能纳闷这次五年来首次的国务卿访华到底葫芦里卖什么药。
根据北京方面的官方通稿,无论是与布林肯商谈长达7.5小时的秦刚,还是与之会晤近3小时的王毅,两人皆在布林肯面前重新复述了中国一直以来对于美国的既有立场。而习近平在布林肯面前也只是表达了其对中美关系一如既往的正面期许,并无令人意外之处。
弹了又弹的“老调重弹”
在18日的会面中,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他提到习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是中美对美政策的根本遵循,指出中方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希望美国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双方应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和拜登去年11月在巴里岛会晤的共识。
他特别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援“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在19日的会晤中,王毅指布林肯的北京之行正值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关键节点,需要就对话还是对抗、合作还是冲突作出选择。他强调,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根源在于美方抱持错误的对华认知,并向布林肯深入阐释了中国发展振兴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敦促美方不要拿国强必霸的模板来镜像中国,不要用西方传统大国走过的轨迹来误判中国,并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国威胁论”,取消对华非法单边制裁,放弃对中国科技发展打压。
在其同日与布林肯的会晤中,习近平则作出了较为正面的表态,表明世界需要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且国际社会普遍对中美关系现状感到担忧,不希望看到两国冲突对抗,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期盼中美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他同时表达出中国的善意,声明大国竞争不符合时代潮流,更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问题和世界面临的挑战,中国尊重美国的利益,不会去挑战和取代美国。
而布林肯的表态,则离不开“四不一无意”(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制度、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以及中美保持沟通和管控分歧。
上述的中美表态,即使用词或许有不同,却是弹了又弹的“老调重弹”。
在较为具体的共识上,落实两国元首峇里岛会晤,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和流合作,是首要重点。双方因而也同意保持高层交往,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以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基于习近平6月16日与微软创办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Bill Gates)见面时所说的“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中美也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援和便利。
再次“为沟通而沟通”?
简单来说,这次布林肯访华所达至的中美具体共识,就是“继续谈”。这跟峇里岛的“习拜会”共识,本质上似乎没有任何差别。而那一次峇里岛中美元首会晤所营造出来的“回暖”氛围,很快就被本年2月的美国击落中国气球事件打破,直至本年5月两国高层才重启了较为紧密的沟通,为这次布林肯“迟来”的访华行程铺平前路。
到了今天,无论从布林肯访华达成的具体共识,以至拜登最近的发言,我们也可见拜登当局的意图似乎又是要创造另一场“习拜会”。早在5月中的日本广岛G7峰会上,拜登已说出了“笨蛋气球”(silly balloon)一词来淡化中美气球争议的重要性,又表明期待中美关系“很快开始解冻”。
到6月17日,拜登更进一步表示他不认为中方当时知道气球在哪、里面有什么、在发生什么事,将全球媒体追踪报道了近一周的“中国间谍气球”事件淡化成一宗小意外。同时,拜登亦暗示他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与习近平见面,讨论中美如何在合理的分歧中相处——本年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11月15、16日将在美国三藩市举行,是外界预期中另一场习拜会的时机。
拜登从其数十年外交经验得来的核心精神是,“在国际政治上,所有的政治也是个人之间的”。根据这种想法,中美高官一直维持沟通,即使沟通没有带来什么实质的政策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外交进展。然而,对于拜登当局一直以来寻找与华沟通的外交取态,中方的立场一直是,中国与美国对话沟通的大门始终敞开,关键在于不能“为沟通而沟通”。
这一次布林肯访华到底是否另一场“为沟通而沟通”的沟通,还是将会为中美关系带来实质的改变?
未来几个月的三个观察点
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美国拜登当局,在具争议性的实质议题上,都倾向避开镁美灯而进行低调的谈判——正如美国至少从本年春天开始与伊朗进行的秘密磋商一般。因此,我们并不能单凭中方和美方会面后空泛的官方说法而直接得出“这又是一次空谈”的结论。
目前,中美竞争的客观形势,没有人能够改变。在竞争之中,中方所谓的“管控分歧”、美方所谓的修筑“护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冲突,是双方的目标。要观察这次布林肯访华有何结果,就是要看中美能够在竞争之中以具体行动上展现在特定领域仍有合作的空间。
在未来数个月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个问题有三张试纸。
其一是拜登当局近几个月盛传即将公布的美国对外投资审查机制,其目标是用来阻止美国人和企业对外国军事、情报相关的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被称为“反向CFIUS”(CFIUS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负责审查外国对美投资)。到底拜登会否在短期内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出此机制?到底此机制是宽是紧?这一方面的发展将预示着中美“脱钩”(或“去风险化”)会否进一步升级。
其二是美媒盛传布林肯此行想要寻求中方有关芬太尼(Fentanyl)出口管制的进一步合作。过去两年美国滥药致死人数的三分之二皆来自芬太尼所合成的毒品,美国司法部4月曾公开指责中国药企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供应墨西哥毒贩,商务部5月亦曾因此向多个中国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墨西哥总统在美国压力下也曾公开表明要寻求中国协助,美国亦希望中国药企能加强了解其客户、清晰化其货运标签,并与美国政府合作打击贩毒。
中方此前已指责过美国不应为自己的芬太尼问题责怪中国,应当为此严肃反省。不过,如果中方正如特朗普时代一般进一步与美国合作加强芬太尼相关化学品出口的管控,这将显示出中美在这些没有政治和道德争议的议题上仍有合作的空间。
其三则是《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续期。该协定在中美1979年建交时就已签署,可算是两国关系的基石之一,中美官方部门40多年来也根据此协定推动了不计其数的科技合作项目(有兴趣的读者可能参此2017年的解密文件)。一直以来,中美两国政府每5年都会为此协定续期,对上一次是在特朗普正要向中国启动贸易战的2018年初。此协定即将在本年8月23日到期,路透社报道拜登当局仍在商讨应该直接续期、由它自动过期,还是与中国重谈新的协定。共和党的对华鹰派,则已公开要求拜登当局不要续约。
如果拜登能抵御“对华软弱”的批评,跟过去惯例一般为此科技合作协定续期,这将表明美国仍能为中美关系修筑护栏,并证明所谓的“去风险化”和“中美脱钩”的确有实质上的差别。
说到底,中美官方的公开表态、镁光灯下的影像只是表象,中美竞争格局的真正走向还是要在实务上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