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与小马可斯将访美:动员韩国与菲律宾 美国欲推印太版北约
近期的中国周边风起云涌。
首先是东北亚的韩国。4月18日,韩国总统尹锡悦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韩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反对依靠力量改变现状。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是个全球性问题。”可想而知,此一表态引发了中方不满。
4月20日外交部记者会上,韩联社记者特别就尹锡悦的前述发言提问,发言人汪文斌当即回答:“朝鲜和韩国都是已加入联合国的主权国家。朝鲜半岛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和经纬完全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希望韩方切实遵守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审慎处理台湾问题。”汪文斌虽未点名尹锡悦,却也算代表中方表达了立场。
然而尹锡悦不仅置喙台海议题,还在同一采访中提到了乌克兰,表示在“大规模屠杀”等极端情势下,韩国可能进行超出人道主义和经济场域的援助。路透社就此解读,尹锡悦首次改变了反对武装乌克兰的立场,是韩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俄罗斯自是强烈反应,普京(Vladimir Putin)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当即表示,如果韩方军援乌克兰,那就意味韩国“卷入冲突”;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更是直言,“如果在朝鲜出现了俄罗斯的最新武器,韩国民众会说什么?”
接著是南海的菲律宾。4月2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开始对菲律宾的正式访问。但如今的中菲关系有些微妙,今年2月,菲律宾宣布新开4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眼下美菲30年来规模最大的“肩并肩”联合军演正在举行,美菲时隔7年再度重启的“2+2”防长外长对话才刚结束,两国的军事合作显著升温。种种举措,被认为是菲律宾“疏中亲美”的迹象,中方回应措辞也逐渐升级,从起初的“希望不要火中取栗”、“不得介入南海争议”,到后来的“严重关切”、“强烈不满”。此次虽是菲律宾邀请秦刚访问,但中菲关系如何稳定前行、不与台海议题发生纠缠,还有待观察。
从东北亚到南海,印太地区的阵营对峙态势渐显,接下来不仅尹锡悦将在4月26日访美,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也将于5月1日在白宫与拜登(Joe Biden)会面,美国将持续搅动印太局势。
美国的多面布局
自2022年以来,美国明显增加了在印太地区的外交、经济与军事投入,意在形塑围堵中国的区域战线。
外交层面上,不仅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接连出访日、韩、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总统拜登(Joe Biden)也在2022年5月亲赴日本参加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峰会,并于11月参加在柬埔寨举行的美国-东盟(ASEAN)峰会、东亚峰会以及在印尼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2023年3月,韩国在“强征劳工案”上有所让步,日韩形成“阶段性和解”,美国背后出力不少,目的便是为美日韩同盟扫清障碍。
经济层面上,美国于2022年3月提议日、韩、台湾与自己共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意在形成排除中方的芯片生产闭环。同年5月,拜登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作为印太战略的经济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希望对冲“一带一路”的区域影响力。
军事层面上,美国近年本就持续投入“太平洋威慑倡议”(PDI),其中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堪称区域的“双核心”。QUAD于2022年5月在东京举行峰会,宣布实施“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计划,意在深化各成员国间的海上安全合作,并将韩国、越南、印尼列入扩容候选国,希望强化与东北亚、东盟的战略协调。
AUKUS则以美英联手为澳大利亚提供核动力潜艇为第一个主要合作项目。2023年3月美英澳三国宣布“发展澳核动力潜艇”的具体步骤:该年开始,澳方将向美英派驻人员以接受相关培训,美英也将增加访问澳方的潜艇数;2027年前后,英美将向澳西部海岸派驻潜艇轮值部队;2030年起,澳方将购买三艘美国“维珍尼亚”级二手核潜艇,其后可根据需要再购买两艘;三国将在数年内完成由英国设计、美国提供技术、英澳共同建造和部署的新型潜艇,并预计在2040年起开始服役。
观察上述投入,可以发现拜登有意临摹“北约”模式,拉拢日澳韩菲等盟友,并促成后者的相互结盟、对华围堵,打造印太区域的一体化威慑。而从后续发展来看,俄乌战争的爆发催化了此一趋势,不仅美国积极形塑“中俄威胁论”,希望加深印太国家的“疏中亲美”意向,北约也在美国调度下,将其战略触角伸向印太。2022年6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纽西兰四国领导人首次受邀参加北约峰会,各方表示“开启北约与亚太伙伴扩大合作的路线图,确保更密切的政治磋商和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进行合作。”
简言之,美国正在形塑印太的“北约化”与北约的“印太化”,希望借此重整华盛顿主导的全球安全同盟体系,以求围堵中国。
各国如何反应
但从现实发展来看,印太不同区域的响应程度互有差异。
在东北亚一侧,日本回应最是积极。2022年6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岸田和平愿景”,强调要从根本上提升日本的防御能力,加强日美同盟以及与“志同道合国家”开展的安全保障合作。2022年12月,日本完成《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份重要文件的修订,开始大幅扩大防卫开支,规划发展进攻性武器装备,扩大安全行动范围以及扩张“准同盟”网络。
2023年,日本以担任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为契机,大力开展与德英意等国在外交、防务、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计划邀请韩澳印等国参加将于5月在日本举行的G7峰会。此外,岸田文雄亦在3月先后访问印度和乌克兰,试图说服作为2023年G20轮值主席国的印度协助G7,共建反俄联盟,并在访问乌克兰期间,承诺通过北约成立的基金为乌克兰提供非致命性装备。种种举动表明,日本在回应印太“北约化”与北约“印太化”上相当积极,二战后的日本安保政策也确定“转守为攻”。
而韩国也逐渐发生变化。前总统文在寅相对坚持战略模糊,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其外交政策更多聚焦朝鲜半岛。2022年尹锡悦上台后,韩美关系有所提升,尹锡悦虽顾及对华关系,在2022年底的韩国《自由和平繁荣的印太战略》最终版本中并未炒作“中国威胁论”,而是将中国定位为“主要合作国家”,并称要扩大和深化中韩合作,但其“疏中亲美”的意向依旧强于文在寅。
2022年5月,美韩召开峰会,联合声明中不仅提及南海问题,更强调“保持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对维护印太地区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尹锡悦也承诺重续《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美日韩在2022年举行了三边防长会议与三边首脑会议,提出重新举行已中断五年的美日韩联合军演。2023年2月底,美日韩三方举行了首次经济安全对话,讨论有关半导体、电池和核心矿产资源供应链的稳定问题。3月,韩国表示将由韩国企业为日本支付被征劳工赔偿,紧接著尹锡悦受邀访日,实现了近12年来韩国总统的首次对日访问。双方会谈成果包括全面恢复军事情报共用、韩日共同应对朝核危机、日本解除对韩国半导体核心材料出口限制等内容。如此发展,无疑会助长美日韩三方在军事、科技、经济领域的合作。
但相较于东北亚的配合,东盟国家除了菲律宾外,大体坚持“大国平衡”的对外政策,谨慎处理对华、对美关系,并不全然回应美国动员。
在外交场域,东盟保持与中美双方的对话沟通,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达成战略包容;在经济领域,东盟与中国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同时作为创始成员参加了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从东盟的立场来看,多国多方案在东南亚的对接有利吸引投资,促进地区繁荣发展,故其自会倾向不选边的平衡立场。
2022年11月,新加坡外长便表示,中美以外的国家可以在科学、技术和供应链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不结盟运动”,建立一个多极、开放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大环境;2023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开幕致辞,强调亚洲各国应该继续促进中国和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印尼也是类似立场。2022年8月,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在受访时表示,印尼想要的是地区稳定、和平,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不仅是印尼的愿望,亚洲国家都想要这样,大国之间的竞争真的令人担忧”;11月G20峰会期间,佐科维多多再表示,东盟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代理人”;2023年印尼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后,佐科维多多再次重申,东盟不能成为任何外部势力的代理人、不能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从韩国、菲律宾对应到的东北亚、东盟局势来看,两国虽有“疏中亲美”的迹象,却不能代表印太整体的战略走向。日本之所以积极回应、胜过韩国,是因其迫不及待要卸除二战以降的和平宪法禁锢;东盟之所以维持大国平衡的立场,也是因为自身的利益考量与发展需要。在美国的“北约化”动员下,印太区域确实可能走向集团政治、阵营对抗,但因各区各国互有现实需求,美国的动员未必能一帆风顺,而是更可能走向各别积极、整体平衡的态势;至于台海问题红线,或有部分国家敢于配合美国表态、在声明上立场强硬,只是一旦冲突不幸发生,恐怕就连最积极响应美国的日本,都会在国家利益考量下,选择作壁上观。
美国正在印太形塑何种战略态势?
印太的“北约化”与北约的“印太化”。
印太不同区域国家对于美国的动员回应如何?
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相对积极,东盟大体维持大国平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