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西方把中俄放在对立面是一条危险的弯路|专家有话说
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俄乌问题成了不可避免的讨论热点。
当地时间2月18日深夜,刚刚从慕安会现场回到酒店的中方代表之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他提到,慕安会上,只要是支持乌克兰的,台下都是一片掌声。而俄方代表的缺席,也让此次慕安会成了“讨俄大会”。
另一方面,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的参会,让“中国”成为此次慕安会上的高频词。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都对中国投来期待的眼光。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周波就大家最为关心的俄乌冲突、中国周边安全以及全球政治“向东转”等话题,分享其见闻与观点。
观察者网:作为本次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参会者,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参与的议程内容和在现场的感受?您认为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有什么样突出的主题和特点?
周波: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我认为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安全会议。首先,它的历史悠久,首次召开于1963年。会议的规模也比较大:我以往多次组织中方代表团参加香格里拉对话,香格里拉对话是防长级别的,议程中最受关注的是中美防长的发言;而慕尼黑安全会议涉及的规模更广,比如在201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共有联合国秘书长和20余国元首出席,今年与会人数甚至还要更多。
慕尼黑安全会议能够准确地反映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今年会议最大的热点和去年一样,是以俄乌战争为中心。但各国的态度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年,西方国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继续打下去,要打多久就打多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国的重要性受到了普遍关注。看似与中国毫不相干的事,在与会国家眼中似乎也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西方国家会非常关心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中国会站在哪一边?中国能否说服普京进行和谈,或至少说服普京不要动用核武器?西方国家还会荒谬地联想,既然俄罗斯如此对待乌克兰,那么中国大陆会不会也以类似的方式对待台湾?
慕尼黑安全报告为以往对“全球南方”欠缺关注而做出自我批评,称今后将改进政策。所以,这次也邀请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但坦率地说,西方很难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一是,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踏踏实实的投入与合作相比,欧洲心脏地带已陷入战争,今后是否会对“全球南方”给予援助、又能给到什么程度,是值得高度怀疑的。
二是,邀请发展中国家只是西方国家意识到过去对发展中国家忽视后摆出的一个“姿态”,实际上并没有给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提供积极发声的渠道;相反,请什么人、说什么话都是根据西方大国的“政治议程”设计好的,比如会方专门找了伊朗和俄罗斯的反对党来谈论这两个国家的相关问题,结果显然是一边倒的。
观察者网:本次会议没有俄罗斯代表参加,也没有邀请伊朗,而这两个国家恰恰在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会不会给人一种感觉,本次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不像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安全问题,尽快恢复和平,而是一群“盟友”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干掉敌人”?
周波:你的观察是对的。西方人现在已经不屑于坚持所谓“公正”、“中立”和“平衡”了。西方完全主导了会议中的情绪和立场,根本不在乎其他国家怎样看待。比如,在俄乌问题上,西方完全站在乌克兰一边,英国首相发言、乌克兰代表提问时,会场掌声一片。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演员出身,一贯善于包装,以煽情的“率领人民抗击侵略的战时总统”形象参与了会议。他在会议上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希望大家给予我支援,多多益善,以帮助我们更快击退侵略者、尽早结束战争。这一发言赢得了西方各国代表的一片掌声。随后发言的英国首相、北约秘书长、美国副总统也都是相似的论调。
根据与会各国的表态以及我以往与他们交流的经验,我认为俄乌战争短期内很难结束,战争规模只会越来越大。西方不愿结束战争,而是步步突破了红线——起初提供坦克,之后提供飞机,现在英国首相已表示英国将为乌克兰飞行员提供培训,战争规模正在一步步扩大……我不清楚俄罗斯的态度,但想来俄罗斯即便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也不太可能输。俄罗斯是全球核武器最多的国家,核武数量多于美、英、法的总和,我们常常调侃“俄罗斯穷得只剩核武器了”。因此,如果西方不断对俄施压,情况可能变得相当危险。
现在,解决俄乌问题的钥匙不在泽连斯基手里,甚至也不在北约手里,而是在华盛顿手里。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西方各国一方面寄希望于中国的积极介入,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立场充满了冷战思维的偏见,您对此如何评价?中国在本次会议上向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各国传递出什么样的声音?
周波:这次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西方人走上了一条弯路。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和中国等所谓“专制的修正主义国家”站在一起,试图与西方民主国家分庭抗礼、挑战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这种言论对中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的。
西方人错误地理解了“世界秩序”,把二战后的秩序完全归结为“自由民主秩序”,这显然也是一种错误的、自恋的观点。二战之后发生了无数大事:53个非洲国家的独立、美苏的冷战、中国的崛起等等。这些事件也都塑造了世界的秩序。真正的西方式“自由秩序”仅仅存在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尚未完全崛起之前的15年间,这在人类历史上无非是昙花一现。
2020年慕尼黑会议的主题是“非西方化”,会议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全世界正在变得“非西方化”,就连西方本身也在变得“非西方化”。世界各国和西方自己都发现西方民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使原本颇为自恋的西方产生了严重的“受害者情结”,将西方民主的问题归咎于俄罗斯和中国。
这一指责对中国尤其不公正。中俄对待世界秩序的态度有着本质区别:俄罗斯带着“怀旧”的情绪,对全球化和世界秩序抱有抗拒之情;但中国则不然,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展开更多、更紧密的合作,中国是世界秩序的捍卫者而非破坏者。西方一方面不分青红皂白对中国横加指责,但另一方面又有求于中国、对中国有所期盼,其态度既摇摆又矛盾。
现在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俄乌问题上过于“亲俄”,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俄罗斯侵犯乌克兰主权的行为。但事实上,正如中方代表所言,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假如中国真的站在俄罗斯这边,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已经爆发了。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拒绝火上浇油、极力劝和促谈——当然,说实话,要找到大家都满意的和谈条件是非常难的。
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发表主旨讲话,清楚地表明中国对俄乌冲突的基本立场是促进和谈,同时还提及中国即将发布全球安全倡议的概念文件。
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全球关注。以往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大方向上的基本原则为主,而现在中方希望以概念文件的方式将其进一步具体化,提供更系统的思路和更可行的举措。
观察者网:除了俄乌,目前的亚太安全局势也是世界关心的话题,您认为哪些方向比较容易引发“擦枪走火”,而美国未来是否会在亚太、特别是中国周边制造更大的事端?
周波:我的观点是,世界局势日趋混乱,但地缘政治的大趋势仍是“向东转”,爆发于欧洲心脏地带的俄乌战争更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美国人的注意力也在转向亚太,“印太战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不足以控制整个世界的前提下,美国采取了收缩战略、聚焦战略,力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亚太地区就是这个“刀刃”。
中国周边最易爆发冲突的,一是南海,二是台海。台海目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大陆、台当局和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每一次发言都会被大家逐字逐句地放大解读。比如,拜登说要“武力协防台湾”,话音未落,其助手就立刻出面解释,表示美方依然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而触发《反分裂国家法》有非常具体的条件,换言之,大陆在台海问题上非常小心谨慎,因此台海不太可能因意外而爆发主力武装冲突。
而另一方面,南海发生“擦枪走火”的危险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美国在南海地区抵近侦察,遭到中国反击,形成近距离对峙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去年12月,中美也在南海地区发生了近距离接触:在海上,中方军舰在距美方军舰41米处对后者予以警告和驱离;在空中,中方军机拦截了美方侦察机,两架飞机最近时仅相距6米,这两个距离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
西方一味向中国身上泼脏水,但事实上,南海的危险完完全全是美国人一手造成的。美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周边的南海地区反复挑衅中国,这才是可能引发意外擦枪走火的主要原因。
中印边境的争议也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印度向来以大国自居,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良好的经济态势,在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我们希望中印关系不被边境问题完全捆绑。虽说印度政府在边境问题上的态度似已倒退回上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访华之前,主张“边境问题谈不拢,其他关系也就免谈”,但中印关系并不完全由印度政府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决定。
目前看来,印度似乎和美国走得比较近,这主要是为了摆出一种姿态来应对加勒万河谷冲突;事实上,印度和美国的交往也是有限度的,著名的“四方安全机制”看似咄咄逼人、山雨欲来,但其中真正的军事成分只有一个“马拉巴尔演习”而已。
虽然美印之间看起来有很多所谓合作项目,但这些合作项目究竟能走多远还不清楚。毕竟,美国没有必要在当地投入过大,印度也没那么傻。试想,美印的基础建设怎么可能与中国抗衡、如何能填补中国的空白?区区四个国家的合作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这些问题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文原载于“观察者网”,《香港01》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