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接触”——王毅对布林肯的“有限羞辱”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2月19日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会面。中国外交部新闻通稿显示此次会面是“应美方请求”的“非正式接触”。在国际会议间隙进行的会面,一般称之为非正式会晤。中方的低规格用词,是有意展现强硬姿态,突显美国有求于中方的被动。

不过,在慕尼黑安全会议这样的多国外交场合,王毅平息事端的用意远大于展现强硬。

美国早在数日前已经就气球事件降调,白宫公开声称后续三次击落气球和中国无关。因此王毅的表态“中方必将奉陪到底”,不会是旧账重提,不善罢甘休,更多是表达中方的不满,是对美方的敲打。

图为美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月17日抵达慕尼黑机场时,向镜头挥手。(Reuters)

此前布林肯无限期叫停了访华行程,此番王毅和布林肯能够见面,足以说明沟通是刚需。王毅和布林肯的会见即便在描述上规格较低,也不影响沟通的效果。一开始气球事件中方的应对就是低调的,没有以往暴风骤雨般的战狼姿态。再加上事件已经过了舆论发酵的高峰期,目前中美两国高阶外交官之间的沟通不是摊牌,而是事后危机处理。王毅的强硬言辞为中方找回了面子,美国也就整个气球事件对中方有了通报交代。

此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是,王毅会见布林肯之外,还接连同英法德欧日等多国外长政要会晤,反复表达了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后希望重启交往的意思。

比如,在会晤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时,王毅说愿同法方全面重启各领域往来。会晤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 时,王毅说双方可以积极筹备新一轮政府磋商,规划两国关系发展蓝图。会见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Antonio Tajani)时,王毅说中意可以全面重启各领域交往合作,尽快行动起来,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阶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时,王毅说中国已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阶段,愿全面重启同欧洲和世界的往来。双方可积极筹备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充分用好各领域高层对话机制,推动双方交流尽快恢复至疫前水平。

德国总理朔尔茨2月17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王毅会面。(Reuters)

此访是中国转变疫情防控策略后王毅首次出访。除了出席慕尼黑安全论坛,还包括出访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重在向西方世界宣示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融入世界的善意。

从现实层面看,同美欧等发达国家合作,是疫情之后跌入谷底的中国经济复苏的需要。霸道如美国也有不得不同中国合作的时候,中国作为后崛起的国家不可能对美国的态度是一直强硬到底,该合作还是要合作。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完全出于政治考量。而欧洲和中国并无地缘利害冲突。美国宣扬的美欧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在实际利益方面并不通吃。无论是出于在高科技等领域的经济合作需要,还是从战略上分化美国对欧洲的拉拢需要,中国都必须要处理好同欧洲尤其是欧盟的关系。中美关系越是疾风骤雨,欧洲方向承担的必须对华表态站队的压力就越大。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中欧合作环境,中美关系不会一直僵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很可能会呈现阶段性趋于缓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