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访华|中伊关系“岁寒知松柏”的考验
伊朗保守派总统莱希(Ebrahim Raisi)2月14至16日将一连三日国事访问中国,带同掌管经济、石油、外交、贸易、交通、城市发展的部长随行,这不只是莱希本人2021年上任后首次访华,更是20年来首位访问中国的伊朗总统。
经过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高规格沙特国事访问之后,观察者们一度关注中伊关系会否因此走下坡,莱希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一句“不”。在其到访前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他即以“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来形容中伊关系。
莱希的文章骤眼看来对中伊关系一面倒叫好:他从两国历史上的丝路情宜,谈到明显针对美国的“反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更盛赞“中国已向世人展示,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在不搞扩张的情况下发展进步,并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以至习近平的“英明领导”。
然而,文章最后那一句“岁寒知松柏”却似乎暗藏玄机。此语原出自《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只有经过像严冬般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人、一事、一物的真正品质。
在中伊关系而言,“岁寒知松柏”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解读:到底中伊之间是已经经历了“岁寒”而证明了双方关系果真是“松柏”,还是中伊关系还需要经历“岁寒”才能知道其是否如“松柏”般耐寒?
受制裁石油的“买家优势”
中伊关系的考验,近年愈来愈见明显。首先,在美国特朗普前政府2018年退出“伊朗核协议”、对伊朗实施“极限制裁”之后,作为协议签署方之一的中国明显是伊朗的政治支持者。某程度上,此立场与当时的欧洲签署国一致。问题是,政治支持是非实质的,能否达至实质上的支持才是关键。
中伊关系大体上难免建基于能源贸易之上,被美国制裁的伊朗石油,全球买家寥寥无几,中国就成为了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虽然实际中伊石油交易量并非公开数据,但伊朗近年长期以马来西亚作为其石油出口中国的中转站,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2021年的伊朗原油和凝析油的出口目标地中,中国和马来西亚就分明占了28%和46%,由此可见,中国的确是伊朗绕过美国制裁为其能源出口经济命脉续命的一大实质支持者。
可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俄国能源出口遭到西方国家排挤,使之变成了伊朗的受制裁石油出口市场竞争者。有消息更指,部份原用于运送伊朗石油的油轮现已转为俄油服务。
随着中国疫后经济复苏、能源进口需求上升,市场分析都显示中国的伊朗石油进口量在去年底达至了历来新高,此趋势本年料将持续。此刻的外围经济因素决定了俄罗斯石油的竞争并未有折损中伊的能源关系,然而,以随时可变的经济起落作为中伊核心关系的基石,绝对算不得上稳固。
对伊投资未实现
要继续深化中伊关系,两国必需寻得能源贸易以外的基础。去年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便是一例。但更具实质潜力的中伊关系要素,就是双方2021年3月在莱希尚未胜选时签订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当中号称涉及高达4,000亿美元的中国对伊投资。然而,在莱希的第一年任期内,中国对伊投资只有1.62亿美元,比阿富汗还要低。
虽然中国长期是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伊朗内部一直担心这一份合作协议只是象征大于实际。以英国伦敦为总部为伊朗海外媒体“Iran International”本年1月就曾引述一位伊朗前外交官的说法,称协议只是中国用来跟伊朗宿敌沙特阿拉伯的谈判筹码。
莱希政府中人也非常关注协议的进展。早在2022年1月,其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Hossein Amir-Abdollahian)首次访华、与时任中国外长王毅见面之后,就曾声言伊朗准备好“今天就开始落实两国的全面协议”。可是,超过一年之后的今天,中伊两国也没有公布过任何协议之下的具体合作项目。在莱希出访之前,有伊朗官员就向当地媒体表示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敲定协议的运动机制。
到底这份中伊25年协议能否带来实质结果、能否帮助伊朗走出极限制裁之下的经济困局,将是两国关系的一大试验。
中伊关系的最大难点,则在于沙特以至阿拉伯国家与中国愈发紧密的关系。
伊朗的劣势
中沙关系与中伊关系其实不无相似之处:无论是沙特还是伊朗,其与中国的关系也是以能源贸易为核心,而两国出于不尽相同的原因,也需要同中国在投资、科技发展、基建等层面进行合作;对于两者而言,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一直有美国这个“第三者”的考量存在。
然而,相似之中,伊朗较诸沙特,在对华关系上明显处于劣势。在能源出口层面,受到美国制裁的伊朗只能依靠中国为其主要(甚至可算是单一)买家,而沙特的对华石油出口量虽然远超伊朗,其石油却能自由交易,对中国市场没有单向依靠。
在投资合作的层面,中国企业普遍而言也顾忌美国制裁风险而不愿投资伊朗。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都曾因违反美国对伊制裁而陷入法律麻烦之中;就算是在核协议刚签署后的时节,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司的年报也在强调投资伊朗的制裁风险。而伊朗的投资环境也显然不及沙特,即使是在2018年美国退出核协议之前的几年,中国基建合约商在沙特的营业额就比其在伊朗的就高出三倍。
中沙、中伊之间如何平衡?
中国在中东的外交,往往偏重经济层面的务实项目,尽量不沾染区内国家之间的政治或军事冲突。在沙特和伊朗这两个世仇之间,中国一直采取平衡两方的外交姿态,例如在2016年,中方就几乎同时与两国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表一视同仁;2019年,中国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先后与沙特和伊朗分别进行联合军演,当时沙特的全球最大石油处理厂才刚被伊朗或受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组织攻击,沙伊关系紧张,中国在这个“非常时间”也特意显示出其中立态度。
然而,随着中沙关系的经济重要性和政治象征性愈来愈深,中伊关系却有“落后”之危。去年12月,习近平对沙特的国事访问就突显出这一点。
在当时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的领袖峰会联合声明之中,中方就罕有地在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站队”。在伊朗实控、与阿联酋有主权之争的霍尔木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通布岛(Greater Tunb)、小通布岛(Lesser Tunb)和阿布穆萨岛(Abu Musa)问题上,联合声明竟然对于阿联酋为达成和平解决的“倡议和努力”表达支持。
同时,联合声明也多次点名伊朗,称要“确保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呼吁伊朗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全面合作”(按:伊朗一直因此与欧洲国家发生争执),并将伊朗跟“破坏稳定的区域性活动”扯上关系(按:根据沙特官方的英文版本而言)。此声明惹来伊朗政府召来中国驻伊大使讨论事件,伊朗也公开对声明牵涉霍尔木兹三岛主权争议表达“强烈不满”。中方最后更要派出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访问伊朗,以平息事态。
有伊朗官员当时就不具名向媒体表示,“对我们而言,中国并不是德国之类的国家……我们依然视他们为友,而且我们需要他们购买我们的石油、投资在我们的石油基建上面。”伊朗的对华依赖,在此表露无遗。
经过习近平国事访问沙特的外交冲击之后,莱希这次国事访问中国,可算是对中国伊朗外交政策的一次重要测试。到底中国的对伊投资是否会继续停留在“口惠”的阶段,还是会迎来实质的进展?到底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外交政策还会否、还能否保持一直以来一视同仁的中立?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告诉我们,到底莱希那一句“岁寒知松柏”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