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拜登对台“新三不”出炉 为台海降温但挑战仍大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11月14日下午,习近平与拜登(Joe Biden)在印尼峇里岛举行长达3小时12分钟的会晤,这是拜登上任以来中美双方首次实现最高级别的会谈,意义重大不言而喻。台湾问题成为中美领导人面对面沟通的一项重要议题,尤其习近平着重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无疑更加突显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发展乃至国际格局之中的重要性。

众人无不聚焦习近平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在他张弛有度的讲话中,台湾问题的语气相对强硬。显见无论是美方有意建立的“护栏”,以及习近平口中的“防护网和安全网”,或是王毅会后答记者问时所称的“安全阀”,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红线”、“底线”或有学者所谓的“禁区”,已是美方在战略模糊或清晰的摆荡过程中,难以再仅凭擦边球就能轻骑过关的一道坎。

拜登不再只说“不支持台湾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台湾问题上说法的微妙变化。按中方发布的通稿,拜登原先在今(2022)年3月18日与习近平视频通话时提出的“四不一无意”(美国不寻求与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在今次会晤中进一步扩展成为“五不四无意”

(美国)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
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峇里岛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

《香港01》发现,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一可概括为“新三不”的表述方式。这个带有突破意味变化的意义在于,至少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无论是拜登、布林肯(Antony Blinken)或国务院官员的说法,凡是涉及美方澄清其“一中政策不变”的论述,顶多是反复强调“不支持台独”。

包括今年5月发生美国国务院官网更改美台关系论述的风波,美方先是在该月5日移除“不支持台独”等文字,引起外界高度重视,甚至不乏有看法认为美方在台湾问题上据此宣告走向战略清晰。但经过一番周折,布林肯在5月26日发表对华政策演讲,重申了美国的“一中政策”;两天后的28日,国务院网站再度把“不支持台独”(We do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放了回去。

“一中一台”重构“一中政策”?

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之所以动见观瞻,主因在於其一系列带有“以台制华”的“台湾牌”动作,包括对台军售、协助防务、官员议员访台、通过“挺台”法案,或者在台湾国际外交事务上的态度等等,无不给北京“说一套做一套”的观感,认为其正在以实际行动“掏空”一中;外界也认为美国确实有意要弱化、虚化一中,甚至试图去打破中美三公报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基础。

又如美方在推动《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预设的条文、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译作裴洛西或波洛西)执意访台等等做法,更给了台湾特别是执政党与亲绿政学媒人士一种讯号,认定拜登政府为了“挺台抗中”,正在朝向透过“一中一台”重构其“一中政策”。由于自认受到美方的“鼓舞”,蔡英文政府亦更加无所忌惮地标榜两岸“互不隶属”、“中华民国台湾”等等被北京视为“两国论”的政策路线。

美参院外委会通过《台湾政策法》,台总统府致谢称“多方位促进台美合作关系”。图为2022年4月15日,蔡英文在总统府接见美国联邦参议员、外委会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访问团一行。(台湾总统府)

在前述的背景脉络下,拜登于今在习近平面前,不只表示“不支持台独”,还进而涵纳了“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其释放出来的讯号恐不能被低估。因为这样的说法可说是朝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中”基石方向复归和靠拢,也等于是美国在其“一中政策”是否已“重构”或“变质”的质疑声浪中(当然美台政治人物多数是抱持着期待的),重新对“一中政策”的内涵与定义给出交代。

回到基辛格曾向周恩来做出的承诺

回顾历史,台湾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张竞告诉《香港01》记者,拜登讲出当年《上海公报》中国大陆所持立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事实上,在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之前,1971年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台译作季辛吉)为了推动尼克逊(Richard Nixon,内地译作尼克松,台译作尼克森)访华而密访北京。当时周恩来向他强调,“很明显,在我们两国的关系中,台湾是关键问题”;而基辛格则向周承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1971年基辛格(左)访问北京期间,曾向周恩来(右)承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VCG)

到了1996年台海危机后,美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台译作柯林顿)在上海公开宣示对台“三不”政策:声明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可以说,经历了“台湾牌”掀起台海动荡,特别是佩洛西访台后令中美关系滑向下行状态后,上任后曾四度口头表示将“军事协防台湾”的拜登,在首次中美领导人实体会晤时,向中方表明了其“一中政策”不仅是回到克林顿时期,还回到了50年前基辛格对周恩来的承诺,甚至是接近《上海公报》时的中方立场。

就台湾问题的呼应与降温挑战仍大

当然,在拜登对台“新三不”(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口头宣示抛出之后,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两党议员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认同和执行这样的路线,又或是依旧“阳奉阴违”,在未来仍应该要被打上一个大问号。毕竟台海问题的翻腾很难轻易停歇下来,美国刚经历了中期选举后的政党版图重整,台湾则马上要迎来九合一选举,且很快又要进入2024年总统大选周期,民进党和美国的政客不太可能简单放过拿“台湾牌”刺激北京、获取政治利益的“大好机会”。

11月14日,习近平在印尼峇里岛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会晤结束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向媒体介绍情况并回答了提问。(外交部)

拜登对台“新三不”并没有出现在美方的中英文通稿之中,可以预期美方不会强调这个部分,而是一如既往强调“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美国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对现状作出任何改变,保持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不过,从习近平也为“和平稳定”做出界定:“‘台独’同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再联系上拜登的对台“新三不”,以及重申“一中政策”不变来看,这条主轴已能嗅出中国是在中美关系中争取主动、逐步扣紧的味道,而拜登在台湾问题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呼应,算是为此前台海紧张局面降了一点温。

习近平向拜登强调,“希望美方将总统先生的承诺落到实处”,“美方应将有关承诺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王毅会后也指明了此次中美元首会晤的一大要义,在于“启动了一个进程,就是要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落到实处,管控和稳定中美关系”。而“我了解他,他也了解我……我们要做的只是弄清楚‘红线’在哪里”,拜登这一“红线说”同样被媒体广泛报道。拜登对台“新三不”未来路向何方,对于中美关系、美台关系与两岸关系来说,无疑都是左右发展进程的一大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