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不应让朔尔茨成为“孤勇者”|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访华引发高度关注,这不仅是“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新政府总理首次访华,也是疫情以来西方大国领导人首次访华。时间点又正好位于中共二十大之后,德国制定新的对华战略之时,可谓集多重变化、多重挑战与期待于一身。

撰文:许钊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出访之前,朔尔茨因其对华政策立场面临欧盟和国内的压力。在内外多重变化和安全冲击的背景下,欧盟认为应该在某种“欧洲共识”和“统一发声”的基础上和中国打交道;德国国内则认为在地缘政治竞争中,应以“平衡经贸和安全考量”的方式对华施加影响。因此一些人视朔尔茨访华为“准备不足、立场模糊”的仓促之举。

但果真如此吗?显然朔尔茨的访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访问前,通过署名文章,他介绍了自己的动机,称过去三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变化,德国本着反对新冷战、不回避矛盾的务实立场和融入欧洲的态度,继续保持和中国的接触,并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合作。

对于德国来说,内部保持经济稳定,外部避免国际新冷战格局可被视为根本利益。在地区安全局势恶化的情况下,德国已经开始重整军备,如果经济出现动荡,一个经济孱弱、军事重新武装的德国会唤起各方对其历史上破坏性力量的记忆。同时出于冷战分裂的刻骨之痛,德国也不会放任欧洲做出选边站的立场,将自己拖入旧日梦魇中。

因此,尽管存在不确定性,这次访问最后还是如期进行。德国政府官员也将此次访问称为“探索之旅”(Sondierungsreise),希望了解中国目前的立场、前进的方向以及在新形势下可以开展哪些合作。

中德关系:图为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右二)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在图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AP)

从中方角度,自然也能看到访问的必要性。首先,目前中欧关系需要稳定器。自2019年欧盟单方面调整对华战略之后,“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打破了旧有的合作共识,但新的共识尚未形成。叠加疫情影响和地区安全问题,中欧和中德关系都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沟通和共识,其中作为中欧关系风向标的中德关系尤为重要,中德关系稳定,中欧关系就能稳定。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国,保持沟通,保持关系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德国应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反脱钩”。目前中欧、中德经贸问题政治化和安全化的态势上升,影响了双方正常的经贸合作。从经贸合作基本面来看,双方合作基础深厚,即使是新冠疫情期间,双边贸易投资都保持了正向增长,且彼此的需求度和商业信心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政治杂音干扰了一些正常合作。德国新政府将“反对脱钩”写入了执政协议,包括绿党外长贝尔伯克等也明确表示反脱钩,但在具体事务中却表现强势,与立场不符。朔尔茨此次访问,是在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反脱钩”,何为继续寻求共识加强合作。

中德关系:图为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左)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并合照。(AP)

最后,访问成果表明双方合作空间犹存。德语有一句老话:结果好,一切都好(Ende gut, alles gut)。从结果来看,朔尔茨此次访问无疑取得了重要成果,正如他所说,面对面交流让“困难的问题也变得好谈了”。在经贸问题上,中方承诺将坚持改革开放,互利共赢道路,与德方一起致力于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支持自由贸易。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中方支持欧方和德方为劝和促谈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双方更就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双方还签署了相关经贸合作项目,这些成果不仅反映了双方的共同关切,更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中德有能力和意愿塑造积极的双边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朔尔茨用实际行动为中德、中欧关系注入了新的积极因素。在内外压力下,他表现了“与其被形势塑造,不如主动塑造形势”的政治担当和勇气,这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不应使他成为“孤勇者”,欧洲应该借此反思,更加理性思考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