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瘫痪补给效果未显 普京是否准备“核冒险”?
当地时间10月8日上午6时07分,克里米亚大桥(Crimean Bridge,又称刻赤大桥)发生爆炸,火海瞬间吞没桥面与行驶车辆。
据俄媒《塔斯社》表示,事故已致3人死亡,并让铁路桥面的火车暂告停驶,同时导致下方的公路桥面部分崩塌。俄罗斯国家反恐委员会在事发之初指出,事故起因是一枚汽车炸弹爆炸波及周遭,连带导致前往半岛方向的运油列车7节车厢起火。事发至今,尚无任何国家与组织正式认责,但出于各式原因,乌克兰成了外界推测的最可能嫌犯。
首先,事发不久后,乌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Mykhailo Podolyak)于Twitter公开发文,称“克里米亚、桥梁,是个开始。所有非法的东西都应该被摧毁,所有被盗的东西都必须归还乌克兰,所有俄罗斯占领的东西都应该被驱逐”,遭外界怀疑是就大桥爆炸一事间接认责。
▼更多10月8日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的现场以及事发后有关方面进行维修的图片,请点击放大观看:
此外,爱沙尼亚外交部长雷因萨卢(Urmas Reinsalu)亦表示,乌克兰应是幕后执行人,且不排除是因普京7日刚过完70岁生日,故其刻意选在8日动手,“我相信乌克兰应该计划很久了。”雷因萨卢同时补充,“爱沙尼亚当然对此表示欢迎,并祝贺可能支持此次行动的乌克兰特种部队。”无独有偶,乌方媒体《乌克兰独立新闻社》(UNIAN)、《乌克兰真理报》(Ukrainska Pravda)亦援引各自的消息来源,称“大桥爆炸是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所为”。
当然,乌克兰并不正式承认上述指控。波多利亚克又于8日稍晚在Twitter发文称,引发爆炸的卡车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爆炸是谁做的还不明显吗”,并指控俄方自导自演,目的是替俄罗斯国防部未来的南线失利找借口。然不论爆炸究竟是何方所为、抑或仅是各种阴错阳差所致的意外,外界更关注的,是大桥爆炸对俄乌战况的实质影响,以及普京会否因此升级打击措施。
克里米亚大桥并未“瘫痪”
从地理结构来看,克里米亚大桥横跨刻赤海峡,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全长19公里,是铁路、公路两用桥,拥有四线车道与一条双轨铁路,运输量十分可观。故在平日里,此桥是克里米亚民生物资的重要输入管道,也是运送军事物资的重要动脉;俄乌战争爆发后,克里米亚便是凭借此桥的惊人运载量,成为扎波罗热(Zaporizhzhia)、赫尔松(Kherson)等南部战线的补给大后方,运送装甲和燃料的车队往来其上、络绎不绝。
正因如此,在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的新闻传出后,不少分析皆断言“俄军重要补给线瘫痪”、“赫尔松战线后勤吃紧”。平心而论,上述叙事虽有一定道理,却要受两大关键因素制约:桥梁的毁损程度、其余运输通道的存在。
首先是桥梁的毁损程度,此次大桥虽因事故而受损,却尚不到“瘫痪”阶段。一来其公路桥面拥有四线车道,而爆炸仅导致两线车道部分崩塌,故俄方基本上在完成现场调查、排除二次爆炸的可能后,便让公路桥面恢复了通车,只是驶经大桥的汽车与公交车须经“全面的安检程序”,加上可通行线道有所缩减,运输效率确实有所下降,故俄罗斯已宣布重新开通克里米亚与俄罗斯之间的航行渡轮,协助疏运。
二来,爆炸导致大桥的双轨铁路一度停驶,但俄方已在勘查后全力抢修,并宣布8日晚间便能重新恢复通车。此一表态,不乏俄方为求稳定民心、淡化恐慌氛围的维稳用意,却也可见铁路的受损并不如外界想像的严重。而后根据负责克里米亚、俄罗斯之间铁路服务的运营商Grand Service Express表示,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桥面确已恢复运行,两列火车已在当地时间8日傍晚驶离克里米亚,预计前往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火车将经过克里米亚大桥”,Grand Service Express在 Telegram上如此表示。
至于是否存在其余运输通道,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爆炸发生后,俄罗斯国防部迅速表示,南线部队正通过亚速海沿线的陆地走廊和海路运输,来接收必要的军备物资与补给;加上眼下大桥已恢复通行,严谨来说,并没有出现南部战线“补给瞬断”的现象。
而在克里米亚一方,其本就有囤积战备与民生物资的习惯。以燃油为例,其现时储备便可支撑15日用量,再加上铁路运输已恢复,预计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此外爆炸发生之初,克里米亚曾祭出新规,限制民众购买杂货与燃油,以免引发市场混乱,然在两个小时候,限制禁令便逐一取消,应是大桥恢复通行的连动结果。
综上所述,克里米亚大桥确有损毁,但离“瘫痪”仍有不小的距离;正如事故确实可能影响南线俄军的补给,但其真实效果或许并不显著。简言之,爆炸毕竟不是导弹攻击,威力还是要打点折扣。
俄罗斯如何应对
而相较于军事效果的“不如预期”,事故背后的政治博弈或许更加耐人寻味。
首先,假如爆炸事故是人为所致,则其显然是对俄罗斯领土主张的一次挑战。2014年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后,批准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联邦纲要》。根据纲要,俄罗斯将在克里米亚投资7,000亿卢布(约合200亿美元)以助力当地发展,修建克里米亚大桥便是项目之一。2018年5月16日,克里米亚大桥正式通车时,普京亲自驾驶重型卡车通过大桥,展现了对克里米亚四年治理的自豪,同时表露“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的强硬姿态。
如此背景脉络,让不少分析认为,此次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可能触发俄罗斯“国土受袭”的红线,导致普京急速升级战争,甚至不惜动用核武。然此一推论听来合乎逻辑,却同样要受现实框架的制约。
平心而论,克里米亚确是俄乌战争下的政治红线,如若此地失守,便等于俄罗斯2014年以降的战略挹注一夕归零,莫斯科必会掀起政治的惊涛骇浪,普京亦有可能为求权力稳固、避免政权遭到反噬,而选择打出“核冒险”底牌。
然而,这毕竟是极端情况,眼下乌军仍在赫尔松战线上推进、尚未攻入克里米亚,情况还远未到失守的悲惨境地;且若只是“国土受袭”便要动用核武,则克里米亚的俄军设施早在8月便三度被炸,彼时乌克兰虽未直接承认,反应却与此次十分类似,意即通过各种方式侧面暗示“我的杰作”,同时欢欣鼓舞、举杯庆贺。若俄罗斯真将“国土受袭”当作“核冒险”的触发条件,早在8月就会动手,又怎会有今日的克里米亚大桥爆炸?
归根结柢,还是因为使用核武可能危及政权存续,非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以及乌克兰“打死不认”的缘故。从乌克兰的视角来看,不论其是否真的策划并执行8月的3次袭击、以及此次的克里米亚大桥爆炸,选择以极度模糊的方式“认责”都是相对安全的策略,一来可以取悦内部的反俄民意,二来可以保留反驳空间,例如此次波多利亚克的两则Twitter。
吊诡的是,对于想避免直接“核冒险”的普京来说,乌克兰的这种表现也并非全无益处。毕竟对其来说,眼下核威慑的最高目标,仍是迫使北约放弃军援乌克兰,从而促使基辅坐上谈判桌,而非真让核弹宝剑出鞘、决一死战。在此情况下,不论8月的3次袭击、此次的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是否真是乌克兰所为,只要基辅大方表态“犯人是我”,则普京的决策空间必然会受强硬派的核武喧嚣挤压,从而失去回旋余地。
当然,不准备“核冒险”不代表不会升级打击烈度,例如轰炸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作为报复等;而此次回避“核冒险”,同样不代表“核冒险”永远不会假戏真做。眼下俄军欠缺关键的胜仗,如若乌军持续推进,俄军又只能溃退、萎靡不振,则俄罗斯的政治安全恐会日渐折损,长此以往只要普京研判不“核冒险”的垮台风险高过施行“核冒险”,其恐怕就会铤而走险。只是眼下的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或许还不到那一地步。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Q&A】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造成何种实际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疏运效率,也迫使对南线的军事补给暂时改道,但尚不到瘫痪程度。
除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故外,乌克兰还可能执行那些对克里米亚的攻击?
8月以来的俄军军事设施三次被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