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峰会后 中俄何以“出现分歧”?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欧俄关系受到重创,俄罗斯开始正视与中国的战略互动与协作;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沦为西方公敌的俄罗斯愈发“向东看”,中俄关系可谓达到近20年来最高水平。

然而9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峰会登场后,“中俄分歧”成了西媒热议话题。究其关键,还是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作普丁、蒲亭或蒲廷)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后,两人围绕俄乌冲突的一系列谈话与声明,让西媒有了解读空间。

其中,《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刊出《峰会后中国对普京战争的支持看来变得更加不稳定》(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Chinese Support for Putin's War Looks More Shaky After Summit)一文,称“北京在俄乌战争中对俄方的支持或已有所动摇”,证据便是普京曾于15日表示,“我们赞赏我们中国朋友对乌克兰危机的平衡立场。我们理解你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疑问和关切,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当然也会详细阐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我们之前已经谈过了。”

《纽约时报》认为,普京此言可能是在隐晦承认,北京或不完全赞成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此外,《纽约时报》也注意到,中方未在会后新闻稿中提及乌克兰,并指出此举同样是双方出现分歧的表征。

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也于15日引述了美国智库“捍卫民主基金会”(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级中国研究员、美国前外交官辛格尔顿(Craig Singleton)的分析,称习近平与普京会面后,中方未在新闻稿中提及乌克兰,显示中国无意增加对俄支持,“中国也有理由关切,俄罗斯持续对乌侵略已严重损害中欧关系以及中国与整个中亚的关系,大多数国家都反对普京(对乌克兰)的入侵”;其余西媒甚至得出“中国对俄政策正在生变”的结论。

简言之,多数西媒对“中俄分歧”的主张,源于普京所谓“理解中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疑问和关切”,以及中方声明稿未提乌克兰等“证据”。然细究其报道语境与前提假设,其实不论中俄元首会晤如何发展,都无法阻止西媒的炒作与渲染。

2022年9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右)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会面。(AP)

预设“中国援俄”的战略用意

首先,所谓“中俄分歧”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2月24日战争爆发以来,多数西媒便持续营造“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舆论氛围,以至上合组织峰会后,“中俄分歧”成了令人拍案的“惊天转折”,所谓“中国对俄政策生变”也有了传播舞台。

但平心而论,不论是“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或“中俄分歧”、“中国对俄政策生变”,其本质皆是西方出于自身政治议程,对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的舆论调动与狙击。其中,所谓“中国援俄”的舆论塑造,便是借着放大北京立场的“特殊性”,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

综观全球舆论场,不支持西方一面倒“挺乌抗俄”的国家数量其实相当可观。少数如朝鲜、叙利亚等亲俄中型国家,明确支持俄罗斯“正义的伟业”、“对历史的纠正”,并公开承认乌东两“共和国”;多数从南亚、中亚、中东、拉美到非洲的非西方国家,对俄乌冲突的取态采行中间路线:不参与实质对俄制裁、不对俄关闭领空,但也不承认乌东两“共和国”政权,并呼吁俄乌双方进行谈判,印度如此、中国亦然,但两国受到的国际传播与舆论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面对中国,西方屡屡抨击北京“不愿参与对俄制裁”,甚至威胁若中国不加入,“也会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并用大量报道攻击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贸易,将中国形塑为俄罗斯的唯一“救命索”,罪大恶极;然而面对同样不参与对俄制裁、在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上投下弃权票、大举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西媒的攻击火力便宛如“弹药不足”般,不仅雷声大雨点小,还多有回避,更遑论是面对嘴上强硬反俄、转头便以卢布帐户支付俄气的部分欧洲国家。

2022年9月16日,上合组织成员国首脑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举行的上合峰会参加会议并合照。图中左起是印度总理莫迪、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总统扎帕罗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乌兹别克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俄罗斯总统普京、塔吉克总统拉赫蒙、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AP)

归根结柢,中国之所以被形塑为俄罗斯的“唯一血盟”、经济命脉,与其并未参与对俄制裁关联不大,而是“中国”这一身分标签,导致了西媒普遍的先射箭再画靶。说的更直白,在西方盘算内,渲染中国于俄乌战争中的“援俄”色彩,可以满足以下两大战略目标。

第一,在制衡中国的战略框架下,强化对华舆论包围。综观半年来的中美俄互动,即便俄乌战争的爆发重挫美俄关系,美国的战略重心依旧聚焦中国,在美国认知中,俄罗斯或许是主要核威胁,中国却是能对自己构成系统性挑战的大国,故即便俄乌冲突吸引了美国的战略目光,其仍不会因此停下对华围堵。

第二,强化对中俄的“打包式”宣传,借着“中俄威胁论”动员并巩固“自由民主阵营”。早在俄乌战争爆发前,美国便已长期渲染中国、俄罗斯、朝鲜与伊朗等“反西方轴心”,并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与报告中,暗示其为“民主世界”的敌人。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不愿参与对俄制裁的表现,无疑又让此宣传增加不少市场。

简言之,在西方安排的舆论战线下,俄乌战争不过是助推叙事的情境背景,为的是替“中国威胁论”、“中俄威胁论”添柴加火。

2022年9月16日,乌兹别克总统新闻处发布照片,显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Samarkand)举行的上合峰会参加会议并交谈。(AP)

“中俄分歧”意在狙击俄罗斯

至于所谓上合组织峰会后的“中俄分歧”,其本质正如“中国援俄”,是西方出于自身政治议程,刻意夸大中国立场后的宣传攻势。

从政治现实来说,中国与俄罗斯皆是主权独立国家,其国家利益本就无法完全契合,之所以在近年愈发靠近,关键还是美国在台海与乌克兰的战略压迫,让本无结盟传统的两国有了“共抗压力”的趋势;再加上美国进出中东与中亚,导致当地的旧秩序崩塌,遂让身处欧亚两侧的中俄有了协调空间。

但即便如此,中俄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实体,俄乌战争确实迫使俄罗斯更加“向东看”;中国也愿意在此氛围下深化双方经贸往来、推动中俄交好,同时希望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EEU)对接。但面对乌克兰战场,中国的立场从一开始就与全球多数国家相同:不参与实质对俄制裁、不对俄关闭领空,但也不承认乌东两“共和国”政权,同时呼吁俄乌双方进行谈判。

如果这是西方所谓“中俄分歧”,那么此一“分歧”也不是上合组织峰会后才出现、甚至与俄军近期挫败无关,而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便持续存在。但西方之所以要在上合组织峰会后刻意放大“中俄分歧”,其逻辑便与前期夸大“中国援俄”如出一辙:要形塑国际宣传战线,只是此次宣传的狙击对象并非中国,而是俄罗斯。

9月10日起,俄乌战场出现冲突以降最大一次“乌进俄退”:面对乌军猛烈进攻,俄军不得已撤出了哈尔科夫(Kharkiv)、进行战线收缩,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13日表示,乌军自9月起已收复约8,000平方公里领土。虽说此一变化与“战略转折”仍有距离,乌克兰与西方却借此掌握了宣传优势,欲在国际舆论场形塑俄军“兵败如山倒”的风向,目的不仅是要挫伤俄军士气,更是意在动摇普京政权,对如今的俄罗斯精英集团釜底抽薪。

2022年9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及乌兹别克(Uzbekistan)总统米尔济约耶夫(Shavkat Mirziyoyev)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Samarkand)出席上合峰会,三人联同其他与会者,一同走入会场。(AP)

在此氛围下,本被西方描绘为俄罗斯“救命索”的中国,开始了角色转换,从为俄罗斯“两肋插刀”的邪恶轴心,转瞬成为“背盟败约”的狡诈自利者,以满足西方所谓“俄罗斯众叛亲离”、“连中国也不支持”的宣传叙事,渲染普京政权的孤立无援与无助。

此外平心而论,俄罗斯在上合组织峰会前夕祭出的种种舆论操作,同样强化了前期的“中国援俄”风向,并与“中俄分歧”形成反差,包括于中方尚未透露习近平出访行程时,便迫不及待公布上合“习普会”、宣布两人会晤时将谈及乌克兰和台湾议题等,手法与西方的“绑定中俄”可谓如出一辙,只是西方意在狙击中国,俄罗斯更多是想借此“壮大声势”,以盖过在乌克兰战场的狼狈挫败,同时不排除争取中国支持的用意。

然由结果来看,中国依然维持战争爆发后的初始立场,愿意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与交流,但对乌克兰议题依旧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放眼当下的国际格局,中国的乌克兰立场尚不至于导致中俄交好的趋势发生“逆流”。如前所述,驱动中俄靠近的关键结构,是来自西方的宏观战略压迫,只要美国与北约持续借着俄乌战争“放血”俄罗斯,除非后者鲜血流尽、断气身亡,否则其对中国的好感都将维持在稳定高位。

换言之,俄乌战争折射的“中俄分歧”,其实不在近期可见的国际变局中扮演显著角色,正如被西方夸大的“中国援俄”,其实也只是全球多数国家的立场缩影,而西方对此亦是心知肚明,只是其目的本就不是阐述事实,而是要形塑宣传战线。短期之内,只要俄乌战场上未再传出乌军捷报,则“中国援俄”还是主基调;如若俄军再传败绩,“中俄分歧”便会暂成主流叙事。

归根结柢,不论是“中国援俄”或“中俄分歧”,西方宣传的种种莫名其妙,意在自圆其说、替政治服务;各式精神分裂、前后不一,在狙击中俄的战略目的下,也有了相互贯通的内生逻辑。

【中俄分歧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