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疫后首次出访 俄乌战争大局之下为何选择哈萨克斯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4日将到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其后才会转往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Samarkand)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同场出席15至16日的上合峰会,并有可能进行俄乌战争爆发后的首场“习普会”。正当外界焦点大多放在习普会将会透露出什么有关俄乌和国际大势的讯号之际,也许同样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习近平会在上合峰会遍会各国领袖之前事先花费一天去访问哈萨克斯坦?
这一次访问很可能象征着中方对于俄乌战争之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关系微妙演变的必要回应。
哈萨克斯坦国内政局之变
哈萨克斯坦一直是中方近年地缘政治经营的重点。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2013年于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Nur-Sultan,时称“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Nazarbayev University)首次向世界宣布。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化石燃料资源,以及其在中国通往欧洲陆路运输建筑中的关键位置,都使之成为中国地缘布局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对于中亚国家的投入,一直被视为中俄之间的潜在矛盾点之一。毕竟这些前苏联国家至今也被视为俄罗斯的后花园。哈萨克斯坦就是苏联解体后独立国家联合体(CIS)的创立成员国,并加入了俄国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以及其有份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EAEU)。不过,随着中俄关系愈趋紧密,人们对于两国在中亚的角色也有了分工合作式的解读:俄罗斯是区内安全事务的主脑,中国则支持区内经济发展。
2017年习近平对上一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之后,该国的形势出现了重大转变。2019年,在位近28年的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退位而成为“Elbasy”(国家领袖),几乎是以太上皇的身分掌权,其指定接班人、现任总统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在施政上受到极大掣肘。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更出现了大规模暴乱,托卡耶夫迅速要求集安组织介入,纳扎尔巴耶夫同时也“被辞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不少人认为,托卡耶夫的暴乱后正式掌握实权,摆脱纳扎尔巴耶夫的影响,后面就有着普京的支持。
托卡耶夫与普京的微妙关系
纳扎尔巴耶夫治下的哈萨克斯坦一直在追求多向度的外交政策,包括加入绕过俄国的石油管道计划、与土耳其发展更紧密经贸关系、与美国保持军事合作等,以作对俄国影响力的平衡。
虽然这些发展一直得到莫斯科的包容,但在去年底俄国进军乌克兰之说甚嚣尘上之际,俄方12月17日对美国发布的安全承诺要求之中,却包括了禁止美方与哈萨克斯坦这一类前苏联国家进行任何双边军事合作的要求,似乎有收紧控制之意。
到12月28日,当时已不是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获邀到圣彼得堡出席独联体峰会,并与普京进行了单对单的会面。当时纳扎尔巴耶夫的公开发言就有点与俄方保持距离之意:“在这么多艰难事件之中——整个西方针对俄罗斯的对抗——我可以想像到你现在的负担有多重。”此言中的“我”和“你”的区隔,让人有了甚大的解读空间。没有人知道两人背后会面谈了些什么,但数天后哈萨克斯坦即爆发反燃料价格提高的示威,示威随即演变成有迹象显示有预谋的暴乱,到1月5日,纳扎尔巴耶夫即被托卡耶夫宣布请辞,集安组织亦翌日即迅速派员介入。(纳扎尔巴耶夫去职之同,托卡耶夫马上压抑燃料价格,即时回应了示威者的诉求。)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当人们以为托卡耶夫将是普京的忠诚盟友之际,托氏却明显继续了纳扎尔巴耶夫的多向度外交政策,并没有对普京提供一面倒的支持,甚至多有与普京对乌路线不合的取态。
俄乌战争之下的中立
俄国进军乌克兰之后,托卡耶夫对乌克兰提供人道援助,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话——至今泽连斯基还未有与习近平通电——并容许国民高举乌克兰国旗上街参与反战集会。虽然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在联合国开战之初谴责俄罗斯的动议中投票支持或反对,但这种取态似乎将哈萨克斯坦放置于一个寻常中立国家的位置,而非俄罗斯后园中的随从。
此后,托卡耶夫又以节省预算为由取消了5月9日与俄国联动的胜利日阅兵。在哈萨克斯坦国内,象征支持普京的“Z”符号被视为哈萨克斯坦内部俄罗斯民族的分离主义象征,被当局以交通条例禁止展示;一些呼吁俄罗斯吞并哈萨克斯坦北部俄族聚居地的平民,也被以言入罪判处监禁。
托卡耶夫在6月中虽然赏面出席了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却在会上表明哈萨克斯坦不会跟随俄罗斯承认乌东顿巴斯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分离主义“共和国”。在同期的访问之中,托卡耶夫也重申了此前哈萨克斯坦官员已表示过的立场,即哈萨克斯坦不会违反西方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其后托卡耶夫当局也提出过禁止受制裁商品运往俄罗斯和白罗斯的倡议。
对于托卡耶夫的相对中立,莫斯科也作出了一些可被外界解读为惩罚的行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占其国家收入的超过四成,其八成石油出口也要经过接通俄罗斯的里海石油管线(CPC),先输往俄国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Novorossiysk)再运往其他地方。这种依赖性就成为了莫斯科控制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工具。本年3月和7月,俄方分别以管道受损和环境问题为由一度停止油管运作。
托卡耶夫7月再次面对油管停运的局面之际,就表明哈萨克斯坦需要多元化其输油管道,并退出了独联体的跨国货币协议。到8月初,有媒体就传出消息指阿塞拜疆将会以其通往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的油管帮助哈萨克斯坦出口石油。不过,这条路线还需要哈萨克斯坦用油船越过里海以抵达巴库(Baku)的管道,其运送量有重大局限——绕过俄罗斯直接穿越里海的油管建设一直在俄国压力之下受阻。
俄罗斯内部的“半官方”言论,也惹来了哈萨克斯坦方面的担忧。“今日俄罗斯”(Rossiya Segodnya)的总编辑西蒙尼扬(Margarita Simonyan)的丈夫格奥萨扬(Tigran Keosayan)4月就曾因为哈萨克斯坦取消胜利日阅兵,声言后者应该“小心看看乌克兰,认真想想”,最终被哈萨克斯坦当局禁止入境。俄国前总统、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的官方社交媒体专页8月初更曾出现贴文,指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是“人造的”,批评该国鼓励哈萨克斯坦族移入北部的政策是“对俄罗斯族的种族屠杀”。贴文在发布后数分钟即被删除,梅德韦杰夫方面称帐号被盗用,却引起哈萨克斯坦民众的深切关注。
中国出面摆平局面?
在这个俄乌关系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习近平疫后首访哈萨克斯坦、先见托卡耶夫后见普京的动作,似乎就是要表明中方有意摆平两国不和的立场,向外界展示出中方在此地区内的影响力。
习近平在出访之前就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题为《推动中哈关系在继往开来中实现更大发展》的署名文章。
当中,习近平写道:“双方始终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始终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始终乐见对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两国是彼此信赖的朋友和相互倚重的伙伴,两国人民永远肩并肩站在一起。”
值得留意的是此文中“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语。从俄方去年对美国不与哈萨克斯坦作军事合作的要求,到本年来似乎针对哈萨克斯坦不完全站队俄方的惩罚,再到俄国内部官民之间对于哈萨克斯坦国家地位的质疑——事实上,普京自己在2014年也表示过“哈萨克斯坦族从来没有过国家”,与其质疑乌克兰的独立存在同出一辙——我们都可见在俄罗斯眼中,哈萨克斯坦依然是帝国的后园,并没有完全独立于俄罗斯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习近平此文特别提到这一点,就是一种间接针对俄罗斯的警告。
相较之下,在同样将迎来习近平进行国事访问的乌兹别克斯坦,习在行前的同类文章中,就没有用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语,可见这些用词并非官样文章,而是别有所指。
当然,正如哈萨克斯坦不站队俄国不代表哈俄决裂一般,中国在哈俄拉扯之间摆出支持哈方的立场,也不是要破坏中俄关系。但国际政治的现实是,俄乌战争导致俄方长远失去了其与西方世界的经贸、科技、外交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使俄方不得不一面倒地“向东看”,尽管这个转变无改中俄愈加紧密的关系,却无可否认地进一步使俄国成为这个关系当中的弱方。随着中国将外交主轴更多地放到俄罗斯的“前度后园”之中,俄国也就不能不理解到“前度”二字背后的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