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无人机对毛派游击队 印军在国内战线上验证新战法
进入4月中下旬,以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CRPF)为主导的军警部队对该国毛派游击队的围剿行动又开始了。此次围剿不同于以往,相对于此前单靠军警、地方民团等势力展开的地面围攻,CRPF及其依托的印度内政部似乎终于想到了要打一场“讯息化”、“高科技”的战斗。
对此,印度内政部、军警在空军的帮助下,在4月15日后对重点游击区展开了一次“无人机空袭”。包括“News18”等媒体随即夸耀起“安全部队史无前例的闪击行动”。这似乎意味着印度军方终于在实战领域开始检验无人机轰炸等技术,即便其成效可能仍欠奉。
环顾印共毛派宣传、《德干先驱报》及“News18”等媒体的报道,CRPF此次行动似乎下了不少本钱。它是由印度内政部返聘负责“极端左翼行动”(LWE)的高级顾问库马尔(K. Vijay Kumar)一手策划,并责成CRPF总干事(即内政部部长之下的总指挥)辛格(Kuldiep Singh)严加督办的。其攻击地区就是一年前CRPF及地方军警调集约2,000余人围攻并被游击队击溃的恰蒂斯加尔(Chattisgarh)邦巴斯塔尔(Bastar)地区。
根据CRPF方面向印度媒体提供的消息,印方此次行动专门花了约两个月调集情报,旨在锁定一年前率部击溃军警的游击队最精锐部队“第一营”及其营长,印共毛派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希德玛(音译,Madvi Hidma)的下落。
到当地时间4月15日凌晨1时,CRPF才在无人机轰炸的配合下展开了突袭。部分媒体称“游击队死伤惨重”,但《德干先驱报》即指出,有关“游击队人员伤亡”的消息无法证实。而CRPF一侧也宣布,其“首要目标”希德玛至今亦安然无恙,至此,这场“史无前例”的行动便以不了了之而告终。但印方调动无人机轰炸的做法在其军、警行动中仍是不多见的。
资料显示,印度空军目前选用的无人机系统主要以以色列产的“搜寻者”侦察机和“苍鹭”察打一体机为主,后者较之印度“国防研究及发展机构”(DRDO)的“勇士”(Rustom)系列无人机是印军手中技术储备较为成熟的装备。该装备从一开始就是印度空军试图应对“武装分子和叛乱分子”的工具,其续航能力约为7,400公里,如天气条件允许,可以携带2.7吨载荷持续飞行最长约36小时。
但遗憾的是,印军装备的“苍鹭”无人机的改进型虽然具备察打一体能力,但印方很少将其应用到一线。譬如在2020年5月后的中印对峙期间,相对于中方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侦查及通信中继,印方在一线很少使用类似装备。环顾拉达克一线对峙讯息,印度国防部、印度陆军曾求助于印度空军,从其以色列产苍鹭机队中调拨部分前往协助行动,缓解燃眉之急。
到2020年11月,随着亚美尼亚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战争中使用无人机释放了战斗效能,印度陆军北方司令部前总司令胡达(Deependra Singh Hooda)、帕纳格(Harcharanjit Singh Panag)等将军再次分别投书《论坛报》、《印刷报》等知名媒体,呼吁印军应重视对无人机的研发与应用。此举也加速了印度国内自研无人机的研发。
但总的来说,印军在战术上仍然对无人机应用有限。其侦查仍然迷信固定翼飞机及直升机。在军警屡次“进剿”、屡次碰壁的巴斯塔尔等地区,其对于无人机的操作与应用甚至不如当地游击队来的灵活:一直到2021年7月,当地游击队一直用无人机监控当地军警行动,警方甚至无法锁定游击队无人机操作员的具体位置。
随着印度军警在2021年4月因用于“空袭”的武装直升机配合不力,反被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各个击破,印度空军和军警也在挫败中学习战争,终于开始尝试起此前从未演练过的战术。这样一来,印方在2022年于“国内剿匪”中首次使用攻击型无人机的举措,似乎也显示了他们面对新形势的战术升级。在印度各地为“削减财政负担”,裁减应对游击队的具体编制与人员之际,此举的成效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