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将全面推升台海氛围
近日许多人都想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2014年时的话。
那时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克里米亚危机,基辛格在美国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o settle the Ukraine crisis, start at the end》,其中段话是这样的。
“关于乌克兰问题,我们讨论太多的是非此即彼的较量,乌克兰要么站在东边要么站在西边。但是对于乌克兰而言,要想生存,就不能倒向任何一边或成为对抗另一边的马前卒,而应该成为双方的桥梁。”
基辛格也曾在电视中受访表示,“我们(西方)需要一个结果,使我们看起来不显得软弱。俄罗斯需要一个结果,不让他显得受到羞辱。如何能找到这两者的交集?”
把基辛格这些话挖出来的不只是大陆媒体,亦有台湾媒体。面对近期俄乌之争,两岸都不约而同联想到台海。大陆网友笑称“台湾小心了”,台湾分析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强调自身与乌克兰不同,对美国更有价值,二是认为台湾该更明白平衡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这两类都有共同的立场:都将美国视为安全屏障(只是有一方认为要与中国大陆妥善沟通)。台湾比乌克兰幸运的是,政治人物再反中也格外谨慎。但需要明白,不论台湾像不像乌克兰,乌克兰危机将同步使台海氛围,产生变化。
乌克兰危机与台海局势,两者被绑在一起这种“议程设置”,自2014年之后就开始,经过这一次只会更强化。不管是美国还是台湾,以后碰上选举或是任何偶发性事件,美国政府被追着问“如果中国也像俄罗斯一样出兵台湾,到时美国要不要实际派军队去”;台湾政府被追问“是否有足够信心美国会出兵帮助台湾”,都是必然的。
同时中国大陆此次关注着俄罗斯及后续动态(包括局势演变、欧美制裁等),无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深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中美台三方而言,往后都会有一次次压力测试:比如解放军军机飞入台湾空域架次又创单日新纪录,或是其他军事动作。就算发生的事件本身并不敏感,也会使人们再次想起此次俄乌冲突。
值得台湾注意的是,从2014年之后乌克兰的大转向,使其与欧美产生更紧密连结,2021年美国通过《乌克兰安全伙伴关系法案》,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再到拜登(Joe Biden)如今的明确表态“不会派兵到乌克兰,因为这次面对的是俄罗斯,不能再有一次世界大战”。
这一脉络形同是美国对乌克兰从“可能会出兵帮助”的“战略模糊”,到乌克兰如今孤军奋战的“战略清晰”。
可以联想——若台海问题在往后不断加压,到哪一个程度,美国会需要明确表态“是否为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全面热战”?美方此刻,是否看着乌克兰,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所以不论如何,乌克兰危机都将使中美台三方思索台海局势,也会在往后的两岸氛围中成为一剂催化剂。
回归到台湾民意层面,此次台湾对乌克兰展现出巨大的同情心,亦不满“为什么乌克兰不能选择自身要跟北约还是俄罗斯好”。甚至质疑,若乌克兰真的保持中立,俄罗斯就不找麻烦了?
民意在乎人权,媒体报道自然不能忽略战火中的基层百姓。但与此同时,也更应当从中看到“政治”与“国家利益”等现实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事情牵涉到的不只是人权,而是小国在残酷的国际秩序中的生存智慧。
在这生存智慧中,许多时候“自由选择权”,只能停留在老百姓嘴巴里说说的情绪层面。
在政府官员层面,要承担的更多。其所思所想,不能停留在“网民也是这么想的”。否则选一个微博网民执政就好,何必选一个领导者?
无奈民选领导者总是不遗余力制造出一个个梦幻泡泡,讨好多数选民。这种梦幻泡泡一旦哪天被戳破,伤害最深的就是民众。台湾政治人物近日不断为乌克兰祈祷,但一个真正负责的领导者该想的是,台湾人不能承受乌克兰人所承受的苦痛。
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台湾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