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俄罗斯承认乌东两区独立 双边合作条约暗藏危机伏线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2月21日,普京正式代表俄罗斯承认了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onetsk People's Republic)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Lugansk People's Republic)的独立地位,并与两地的分离主义政府领袖分别签署了双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确立俄国军队在两地执行“维持和平职能”的权利。据报俄军已马上开进这些国际承认的乌克兰地域。

普京对于自2014年实然从乌克兰独立开去的乌东分离地区的主权承认,明显宣告了 2014年、2015年以来的《明斯克协定》(Minsk Agreements)的死亡。协定规定乌方以修宪方式给予乌东两地“特殊地位”的自治权,以换取两地重归乌国管治之中,但由于双方纠缠于分离主义者放下武器与乌国政府放权的先后次序,协定长年未见进展。

不过,有分析认为,普京此举其实是乌克兰当局也暗中希望成为事实的结果。一方面,这维持了乌克兰与俄罗斯表面上的对立局面,有利乌国持续从西方得到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可以继续使用“一致对外”的宣传去外部化乌克兰国内的治理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两区的独立已得俄国承认,乌克兰在可见的将来也不必担心他们根据《明斯克协定》获得的“特殊地位”会让留在乌克兰的两区对乌国的亲西方走向有否决权——这正是乌克兰一直只在口头上跟从《明斯克协定》,却一直拖延步伐的一大原因。

然而,俄国与两地的军事合作安排,却暗藏着另一波俄乌冲突爆发的导火线。

顿涅茨克地区有人上街挥舞俄罗斯国旗,庆祝该地独立获得普京承认。(AP)

俄军部署权利已明

俄罗斯与两个“共和国”签订的条约共有31项条款,为期10年,而若缔约方无意退出,条约将自动延长5年。

除了条约第三条给予俄国在两国执行“维持和平职能”的权利,其第五条也给予缔约双方“在对方的土地上建设、使用、提升军事基建、基地和其他物件”的权利。因此,俄方至少在未来10年皆可以在国际承认的乌国领土上面布置军备,可说是一种俄国力量的西进,是针对北约东扩的回应。

第六条则规定了缔约方不能参与任何对抗当中一方的阵营,免除了这些“国家”在遥远的将来踏上乌克兰反俄谋求加入北约的可能,也为未来这些地区重返乌克兰的可能情况增添阻止乌国加入西方阵营的既定条件。

条约的其他内容则主要规约俄国与乌东两区在不同层面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承认两个乌东“共和国”此举本身只是一种政治取态,对于乌克兰实际上已失去该地分离主义分子所控制的地区这个事实,不会带来任何明显的转变,可是无论是在普京对两区的主权承认命令中,还是其与两地领袖签订的条约内文上,都没有确切表明这种“主权承认”所承认的领土范围。

到底俄国承认了什么?

自2014年乌东战事开展之后,乌克兰部队与分离主义势力已划分出明确的实际接触线,线之西为乌国实控区,线之东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分离主义政府的实控区。双方违反和议的武力冲突不断,但接触线却少有大变。

顿涅茨克州与卢甘斯克州的局势图。红色地区为亲俄分离主义武装控制的地区;黄色及蓝色地区为原先曾被亲俄武装控制,但随后被乌政府军重夺的地区。(Wikimedia Commons)

问题在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共和国”对于整个区域的主权声称却远远超出他们的实际控制范围。乌克兰行政分区中的顿涅茨克州面积为2.65万平方公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实控区域只得不足一万平方公里,主要围绕州内顿涅茨克、马克耶夫卡(Makiivka)等主要城市和人口集中地。同等的差距也出现在卢甘斯克州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土地面积之上。

俄国与此两区的条约给予了俄国在这两个“国家”行军的权利,但这两个“国家”的界线到底在哪?是在实际接触线之上,还是包含整个顿巴斯地区(Donbas,现为顿涅茨克州与卢甘斯克州的统称)?如果是后者,这些条约将为俄国进军乌国政府实控区提供了法理基础。

即使普京此刻只如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般停步于承认两个“共和国”独立主权的地步,在“承认了什么领土”这个问题上的不明确性,却为未来俄乌新一轮冲突埋下伏线。一位曾在顿涅茨克当地担任政治领袖的现任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上月就曾对路透社表示,当地的分离主义者会寻求俄国协助他们取得该州内其他地区的控制权。

普京对于其主权承认和双边合作条约的模糊性,当然是了然于胸,可作为其留中不发的未来行动铺垫。[更新:普京在当地时间2月22日正式确认俄国会承认顿巴斯两个“共和国”的主权声称,即为俄军进入现时的乌克兰实控区构筑了条约基础。”

说到底,乌克兰如果坚持走向亲西方路线、甚至谋求加入北约,增加俄国国家安全忧虑,而不肯务实地承认自身作为俄国与欧美力量缓冲区的天然中立地位,俄方对于乌国必然会继续积累未来可用作施压或交换条件的工具。普京这次与乌东两区签订的条约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