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用实力与拜登对话 北京借势应对华盛顿围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三个多小时的视频会议让中文世界激起了些波澜。这场原计划只用两个小时的对话竟拖延了近一倍的时间。尽管美方通稿甚为简略,仅仅展示了三节内容,但外界仍可以从中方内容中发现双方相对事无巨细地展示了两国在外交安全、金融经贸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兴趣。
加之中美此后在经济、媒体等领域立即展示其“共识”,这对于急于“听其言、观其行”的观察家们来说无疑是值得留意的信号。相对于9月10日时习、拜两人“美方愿同中方开展更多坦诚交流和建设性对话,确定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推动美中关系重回正轨”的初步态度,而今,这种拓展对话范围的表现就成为了一种大大的进步。
虽然其意义仍需要长远判研,但华盛顿展示的谦恭无论比起2021年3月火星迸发的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会晤,还是2018年后的“中美贸易战”都大有可圈可点之处,以至于此次视频会晤几乎可算是一种“阶段性节点”。
斗争换来平等
就外交领域而言,外界正在不断发现,中国外交官从2020年11月之后就针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国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姿态。当然,北京的态度也并非单纯的攻击或瞠目相见。它与中国领导人在2021年中国“两会”期间谈及的“平视外交”有关。
根据这一思路,习近平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这种思路折射出了北京在近年来从一个贫穷的弱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思想的变化:综合实力的崛起让中国更加自信,越来越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面对西方。
中国不再仰欧美大国之鼻息,而是希望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国力而来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也变为“平视外交”。这也让他开始斥责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警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这种仅仅要求平起平坐的态度,业已成为北京对拜登当局斗争的关键表象。
相比之下,拜登当局作为华盛顿建制派的最大公约数,其在2021年确立后,他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上不仅维持着特朗普(Donald Trump)时期的政策惯性,这背后还加上了奥巴马(Barack Obama)末期对华意识形态的攻击性色彩。这使得拜登当局从3月开始就展示了自身在政治、经济领域对北京居高临下的一面。而政治一侧的态度尤为突出。
以2021年3月18日的安克雷奇会晤为起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与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会晤得到了北京“火药味十足”的批评。在此后的两个月里,拜登的气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的两次中国之行,也发现了“中美关系紧张”影响的不止气候合作;绕行中国一周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也发现华盛顿对现状没什么更多选择。
从7月开始,北京已经藉舍曼的天津之行,明确强调拜登政府总体上延续了上一届政府的极端和错误对华政策,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加大对中国遏制打压。北京认定美方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把中国视为最主要对手甚至朝敌手方向推进,企图阻挡和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很快,到8月,随着布林肯与王毅通电话,强调“美方无意就病毒溯源问题指责任何国家”,美方愿就此同中方保持接触云云,华盛顿此前在“新冠溯源”问题上的敌意也因此有所降低。
到9月,随着克里的第二次访华,华盛顿方面还表示了“美方愿同中方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对话”的意愿。到11月,布林肯亦在此后传达了“美方期待在首脑会晤中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与中方分享对双边关系的看法,共同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的讯息。随着沙利文和拜登先后表示“不计划改变中国的体制”,这种简单的发言正在成为美方直接回应北京发言,确认北京与之平起平坐的初步标志。
实力证明位置
当然,中国在外交领域让华盛顿接受其平起平坐现状并不仅仅依靠外交活动,综合实力配合下的外交活动才是美国对华态度软化的关键。这种趋势的起点始于2020年初北京与当时的特朗普当局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这份圈定了中国对美2,000亿美元采购的协议固然让一些观察家认为此举是中国签订城下之盟对美让步。但考虑到这只是新增美国货进口,这意味着美国希望通过贸易战胁迫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实现。这让北京在此后的中美经济对峙中具备足够的主动。
美国当局一度想用打压中国优势产业,控制中国产业链顶端地位的方式来采取措施。譬如特朗普政府在最后一年间就拿出了彻底封堵中国华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基础、威胁字节跳动公司分割“抖音”海外版TikTok的手段。
到了拜登时期,民主党身后的企业和财团们仍热衷于中美之间的共同产业基础,如半导体、微电子、发动机等。特朗普时代的打压政策因此换了矛头,但其对准中国高端产品的思路同样有增无减。其目标很快就转移到新冠疫情下的最大宗国际商品,即新冠疫苗上。从2021年4月开始,美国一直质疑“中国疫苗的有效性、效率和及时性”,在2021年5、6月间,美国媒体还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质疑中国疫苗的风潮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华盛顿还加大力气,大搞其针对中国疫苗的“疫苗外交”。
但是,但随着美国疫情乃至全球疫情的爆发,华盛顿不能像此前一样大举向外输出。已向国际社会输出至少7.5亿剂,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各型中国疫苗就成为美国不得不被动正视、被动认可进而被动合作并最终转向正视的角色。它意味着美国对于中国高端产业的打压并不顺利。更要面对中国在相关产业的优位。
同理,拜登也不能摆脱特朗普时期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惯性,在新冠疫情限制美国对华输出产品,美国亦在下半年逐渐呈现供应链危机后,特朗普时期加征、当下仍未得到缓解的中国输美关税问题正在使之雪上加霜。加之新冠疫情以来,以越南为首的供应链脆弱性凸显,间接放大了美国供应链体系的不稳定性。资料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制造业受变异病毒冲击出现萎缩,到第三季度东盟国家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平均水平为46.3,是2020年2季度以后的最低水平,市场的现状也让拜登当局需要直面现实。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George Shultz)和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已经呼吁“中美必须找到打交道的方式”。这种内部的声音似乎也成为了拜登当局尝试转寰的依据。事已至此,留给拜登的选择可能也就有限:还不如回归初心,稳妥发展两国关系。或许也正是因为北京越来越难以忽视的现状,才让华盛顿最终捏着鼻子接受了与中国平起平坐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