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全球治理 习近平讳而不言的隐喻?|漫谈国际
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举行视像峰会。这是三国领导人今年第二次举行三方视像峰会,相较于4月聚焦于全球气候治理及新冠疫情的议程,这周的会议除了聚焦于经贸、人文、数字经济等具体议题,更涉及中法德近年来频频提及的话题:全球治理。
两年后的“不变”
关注国际时政的人们,一定会记得2019年3月底习近平访欧时,受东道主马克龙之邀,与默克尔及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举行的“全球治理论坛”。
在那场会晤上,习近平于致辞中抛出的“四个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概念,而后也被中共党媒描述为习近平“结合当前国际形势,阐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习同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被拔高为“破解‘四大赤字’中国方案”。
两年时光荏苒而过,此次会议期间,马克龙与默克尔一方面就新疆“强迫劳工”等人权问题对习近平表明了欧方的要求,象征着欧盟近来一再强调的“价值观原则”;另一方面也呼吁中欧投资协议尽快获批,表明法德希望推动与中国的务实合作,昭示着这两个欧盟大国对欧中合作的期待——分歧与共识并存的表述,本来也就是中欧关系辩证性质的真实刻画。
而习近平方面,则一方面呼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呼吁中欧共识及合作能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重要作用,堪谓因应中美关系恶化的大背景而向欧洲发出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其“坚持正确相互认知,扩大互利共赢合作,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的要点,又如何不是昔日“四个赤字/方案”的延续?
是以,中法德三方的表态与4月会议是连贯的,与两年前“全球治理论坛”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在期待当中,都是中欧关系乃至世界政治的“不变”。
那么,变的又是什么?
两年后的“变”
回望两年前,彼时的峰会除了中法德三国领导人,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场,而今容克的继任者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却并未出席——中国向来是讲究外交规格的,既然习近平于两年前向法德首脑及欧盟委员长讲出“四个赤字”,那么当今天习再次向欧洲抛出全球治理的相关呼吁,欧盟委员会主席何以缺席?
或许是性格原因?出身国防体系的冯德莱恩与中方分歧太多,她本人不愿与习同时出镜,而她也不足以习与之倾说?又或者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催使欧盟委员会主席无法出席。
要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通过督导各委员会,负责欧盟的具体执行工作。平日里固是俗称“欧盟总理”,可是只有在欧盟内部有共识之时,欧盟委员会才能推动其工作。而相较两年前,欧盟内部更分裂了,尤其是中国问题,在拜登上任后美国极力拉拢的情况下,欧盟内部有极大的势力拉扯和理念上的犹疑。
是以,欧盟委员会也就推不动什么工作。欧盟政治的焦点,也因此汇聚到欧洲理事会(各国首脑的会议)和欧洲议会(各国选民直选的民意代表)。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戏份。
不过,“冯德莱恩参会与否”本来就是小问题、小变化,更关键的大问题与大变化在于,“四个赤字”确实比两年前更险峻、更明显了。
“四个赤字”之外的隐喻?
而今,在执政者和媒体舆论的“不言”乃至“胡言”下,中西尤其是中美之间存在严重的信任赤字;在经济结构迟迟未改的情况下,疫情更令各国原本就面临的发展赤字进一步加深;而和平赤字本来就持续未解决,而无论是阿富汗、伊核、乌东黑海乃至中美,一众和平隐患随时有可能扩散甚至失控;至于治理赤字,就更是寰宇之下无一地一国有资格言其与己无关。
其实,提到全球治理,西方总是会更惯于从具体的事务入手,譬如经贸、气候治理、全球最低企业税等等。可是,当国与国之间分歧过大、共识缺失、信任赤字显著,又如何解决具体事务?最终下场不就是相互指责、推诿,乃至冲突加剧,令得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着手具体事务前,还是需要先磋成共识。类似两年前在巴黎的那场讨论全球治理的“务虚”会议,是有其巨大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但是谈及这个问题,又有个更根本的现况,纵然默克尔、马克龙等人有意磋商共识,“扩大共识与合作”,但是在西方以选举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下,民众也好,领导人也罢,天然地会更关注更具体的事务,因为这些触得到,握得着,选民也看得明,能很直观地意识到与自己相关。反之,如马克龙、默克尔等相对“务虚”的领导人,则常常被批作离地。
相关文章:
是以,这终究是个死循环。而当习近平陈述“四个赤字”时,或许还有一点讳而未言,也即“政制赤字”:在现有的西方政制下,选民与政治人士所追求的多是可见的、易明的、可于短期内被兑现、令人获得当下满足感的政治目标,而这本来就与政治的本质相悖,毕竟人们最初创立政府,本就是需要通过其实现长期的治理目标。可是习之所以讳而不言,也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加深意识形态冲突。
不过更准确地讲,而今全球治理的难题倒也称不上是“死循环”,而是个很难解开的结,只能一点一点地拆解,在一次又一次峰会/部长会议,一件又一件合作项目,乃至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相识相交相互了解中趋近。当下之世事时势所需的,也就是中国文化基因中固有的“逆流直上”、“知难而进”的精神。
当然,也或许单纯就是笔者联想过多:7月5日的中法德峰会所对标者或许根本就不是当年的全球治理论坛,习近平或许根本就没有甚么讳而不言,诸多国家面临的政经难题或许根本并非源于选举制度的“天然短视”——以上通篇之言,或许也不过是笔者一知半解的妄言、坐井观天的痴辞、杞人忧天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