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变换赛道 对中美太空竞争格局影响几何?

撰文: 叶侃
出版:更新:

近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宣介会”在南京召开,会后发布有关双方合作建设该科研站的联合声明,明确该项目将向所有国家、国际组织及国际伙伴开放。

这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里程碑。更进一步而言,如果考虑到近来中美俄在空间探索领域的一系列相关动态,中俄的上述举措另有一番深意。

4月18日,俄副总理鲍里索夫(Yury Borisov)在由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主持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公开进言称,俄罗斯将在2025年之前全面撤出当前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作为对鲍里索夫发言的补充,俄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Dmitry Rogozin)在次日即表示,俄罗斯将在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同时,启动属于自己的,新的轨道空间站项目,新项目预计于2030年完工。

结合拜登执政以来每况愈下的俄美关系窘境,俄罗斯此番撤出国际空间站的动议绝非偶然,相当程度上是对华府近来不断加码的、围堵俄罗斯之系列举措的直接反制。

但受本国财力所限,尤其是鉴于其近年来受西方阵营制裁而长期低迷的经济形势,单靠俄罗斯一国之力,显然无法达成罗戈津描绘的“2030愿景”。因此,借助不断深化的战略协作伙伴纽带,与中国合力打造新版空间站就成为莫斯科方面的不二之选。

+2

与俄罗斯类似,对中国来说,双边合作打造月球科研站也是双赢。事实上,自1992年开始,中国就着手打造代号为“921工程”的永久性空间站项目。但多年来受资金、技术方面的种种限制,项目进展一直困难重重。

期间,北京方面也曾试图加入国际空间站(ISS)项目,谋求共同发展。不过2011年,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忧虑”为名,推行法令禁止美国与任何与中国政府相关的人展开太空合作,是以国际宇航员唯独禁止了中国宇航员登陆。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只能重回“自力更生”的轨道。

靠着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与技术积累,中国自主空间站项目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即将于今年4月底发射首批上述空间站的核心组件,乃至待得ISS于最晚10年内退役后,“天宫号”也将成为仅有的国际空间站。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合力,以及俄罗斯在载人航天与空间站运营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将为中国太空探索计划注入明显助力。

双边之外,中俄全面开放的姿态,也在美国历届政府的“排他性多边主义”之外建立了另一种可能。未来中美俄三强的太空探索将何去何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