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毁一带一路协议 澳大利亚对华尚有何计划?
4月21日,澳大利亚外长佩恩(Marise Payne)发表声明,宣布废除四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与外国缔结的协议。其中包括伊朗和叙利亚与该省签订的教育协定,以及中国与该省签订的两份有关“一带一路”的框架协议。
澳大利亚当局的行动很快在华文世界掀起了风浪,中国外交部等机构也有所回应:北京对此强烈不满,更称已严正交涉。但总的来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尤其在澳大利亚,它几乎显得波澜不惊。
早有预期的风波
环顾澳大利亚包括《坎培拉时报》、《悉尼先驱晨报》、墨尔本《世纪报》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这场风波没有出现在4月22日的显要位置上,至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ABC新闻、7号新闻网、第九新闻等传统网媒,他们对于这场风波的关注也相当有限。这一点与澳大利亚当局“撕毁协议”的原因有关。
早在2020年8月27日,澳大利亚莫里森(Scott Morrison)当局即宣布要起草并推动新的《外交关系法案》,用以监管并审查澳大利亚各级地方政府及大学与外国签署“有损国家主权”的各种协定。此举被澳方视为应对中国商务部于当年5月曾宣布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合计80.5%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对冲,在当年8月下旬和12月先后被西方观察家视为撕毁“一带一路”备忘录的手段。而今,澳大利亚当局的选择并没有超出预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澳大利亚尤其是坎培拉各界正在表现出一种故作震惊的姿态。
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指出,澳方此举是该国总理莫里森、外长佩恩及内政部长达顿(Peter Dutton)等人2020年4月推动“独立新冠调查”,以及中国画家“乌合麒麟”以漫画指涉澳军在阿富汗暴行后,两国之间最大的一场风波。但该媒体同样指出,比起维多利亚省和中国签约,该地和伊朗及叙利亚的协议更难解释。
在ABC新闻网,相关的资讯也同样难以引发更多波澜,他们在4月22日的报导强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决定触动了北京的神经,引发了社交互联网的“愤怒”,但这份被撕毁的协议终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签约的维多利亚省当局也不必因此承担特定责任。部分澳大利亚政府部长还抱怨联邦此举分化了该国各省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共识,为北京赢得了更好的公共环境。
引领潮流的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主流环境下,佩恩的行动开始得到正面回应,譬如《坎培拉时报》就发表报导,称澳方此举“刺痛中国”,而维多利亚省的行动也在坎培拉官员的眼中“违背了国家利益”。《悉尼先驱晨报》也称维多利亚省签约之前并未知会中央。《世纪报》则指出,澳大利亚已成为第一个“撕毁”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国家。
根据第七新闻网的报导,澳方“撕毁”协议的举动是在权衡了一千多份协议后做出的。而佩恩撕毁的四份协定更像是澳大利亚执政的“自由党”对野党“工党”的手段,报导直接称此举为针对维多利亚省工党省长安德鲁斯(Daniel Andrews)的“一个打击”(a blow)。
立足于南澳的第九新闻,则直接披露佩恩在发布完协议后,就前往悉尼讲话,称澳方仍在和中国接触,这比起佩恩在4月13日发表的“要应对与中国的潜在战争”的口号,就显出了相当的反差。
目前,澳大利亚一些分析人士已经对前景感到悲观。譬如《世纪报》的经济新闻记者巴肖(Eryk Bagshaw)认为,随着澳大利亚在“对华抗争”的道路上领导潮流,包括铁矿石在内的至少价值200亿美元的6个大产业将遭遇冲击,澳大利亚的进出口商人将付出代价。
也有一些澳大利亚学者和经济界人士对现状保持乐观。譬如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拉贾(Roland Rajah)就在4月22日于《世纪报》和《悉尼先驱晨报》发表署名文章《为何我国经济经得起否决一带一路协议》。
拉贾认为,北京对澳大利亚的制裁仍然限定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大麦、牛肉、铜矿和煤炭等,中国不会对澳大利亚出口的大宗商品,如铁矿石和天然气采取断然措施。在中澳大宗贸易不断,小宗商品转移出口对象后,澳大利亚已经在中国的“制裁”之下具备恢复能力。但拉贾也警告坎培拉当局不应执着于无意义的外交挑衅与侮辱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