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废水入海:安全争议其实是政治问题
13日,日本政府又一次因福岛核事故预后问题引来多方争议。经当日的内阁会议,日本正式通过将过滤后的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的决定,尽管此次举措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护航,不过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邻近国家都对日本的决定表达了严重的抗议和批评。
受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多个反应堆发生电力中断,冷却系统受损。为控制反应堆的高温,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采取了注入冷却水的方法,由此产生的核污染水从事故发生后至今已累计超过120万吨,并将在明年夏天超过目前储水设备的上限。东电计划对目前的污水再次过滤,并将过滤后只含氚这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水进行稀释,至其浓度达到相关安全标准后才会进行排放。
排海方案安全合规吗?
如果核污水未经充分的过滤就排海,其对各国民众造成的影响将持续数代。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去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对排海方案予以支持,认为该方案“技术上可行”且在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核电站被“常规性的使用”。有关专家亦表示,科学研究显示,经过滤后含低浓度氚的水对人类不构成危害。根据13日内阁会议通过的方案,福岛核废水在被排入太平洋前,将被稀释至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安全限制的七分之一。
此外,日本天然资源及能源厅2019年的一份报告援引多方数据指出,法国拉阿格(La Hague)的核燃料再处理厂每年排入海河的氚约有1.37万亿贝克勒尔(Becquerel,放射性量的单位),英国塞拉菲尔德(Sellafield)的核处理厂每年则有1,540亿贝克勒尔的氚排入海河——据日本核能政策担当大臣细野豪志,前者排放量相当于福岛氚总量的14倍左右。
政治取态问题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政府以及东电过往在废水处置时,对其安全性似乎有意隐瞒,造成严重的信用问题,加上人们对于核能及其放射性元素存在的近乎本能反应的忧虑和恐惧,导致此次日本政府的决定即便符合迄今业界操作的安全标准,也难以规避广泛的质疑。
而各国政府就此做出的表态,比起排海方案安不安全的考量,更多的在于是否在公开立场上相信并支持日本政府的问题。
在一份发布于网站的声明中,美国国务院指出日本政府“似乎已经采取了一个符合全球公认的核安全标准的做法”,认为其在非常时期权衡了各种选择和影响,并对其决策保持公开透明。与持质疑、严厉谴责态度的中韩两国相比,美国此次几乎力挺日本政府,但其立场所反映的并非对安全问题的客观评判。
核废问题的多重标准
如上文所述,在福岛核泄漏的善后过程中,负责处理污水的东电多次出现刻意隐瞒实情的情况。事故发生的两年后,东电在多次坚决否认核电站内的放射性污水流入海洋后,终于对外承认该事实。2018年10月,东电承认过滤后的核废水中仍然含有锶等危害健康的物质——个别元素在储水罐中的含量甚至达到法定限制的2万倍,而公司在此之前多年坚称其净化过程已将这些元素过滤掉。仅在去年,东电还遭环保组织指责,认为其有意误导公众,在声明中透露只剩下氚这一种难彻底过滤的放射性元素,而实际上污水中仍含有过量的碳-14,该元素可能会对人的DNA产生影响。而为赢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安倍政府,更是在此期间宣称福岛“在控制之中”。
对于上述这些隐瞒实情、任意排放的情况,西方媒体和政府尽管提出“担忧”,但相较于福岛之前的重大核事故——切尔诺贝尔(Chenobyl)的善后处理,其整体的关注度以及责难的尖刻程度明显不足。借着2019年引人关注的历史迷你剧《切尔诺贝尔》,西方媒体又掀起一轮对核灾难及其善后问题的讨论。《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称剧集展现了“对贬抑真相的后果的阴暗结局”,《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则抨击“当谎言成为例行标准”的灾难性后果,可见对于核事故处置、公开透明等问题的高度重视。
类似的观点,尽管用于描述福岛核电站善后时的种种隐瞒行径也似乎偏差不大,但西方兴论之中却少见这般语调。切尔诺贝尔事件当年,时任美国总统列根(Ronald Reagan)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一场造成多个国家遭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核事故,绝不仅仅是一国内政。”然而如此苛责,如今却不见踪影。
日本与前苏联的核废问题以外,美国自身在太平洋中部的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遗留下的大量核废料问题则更是长期被忽略。1946至1958年冷战期间,美国在这里进行共67次核武测试(包括一次原子弹试爆),其遗留下的大量核废料被国防部以水泥制半球体笼罩、掩盖。但直到去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等多方披露、警告之下,核废料贮存场疑似辐射外泄、污染太平洋的问题才得到国会关注、推动调查的展开。
同是核废问题,在本国、友国与敌对国家三种情境下,评判标准和追责态度迥异。而此次日本污水排海一事,各国政府和民间舆论表面上就安全与否、国际责任等问题争论不休,但实质仍是基于双方关系的政治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