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权|“欢迎制裁”而不制裁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为了反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藉“新疆人权”制裁中国个人和实体,中国政府3月26日至27日连续宣布了针对这三个国家相关个人和实体的制裁举措,称这些国家之前对中国的制裁完全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
3月28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发布声明,再次强调会和盟友及合作伙伴协调施压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坚持,同属“五眼联盟”、同样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社会主体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表现得尤为奇特。
针对3月23日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宣布对华相关制裁举措,澳新两国政府只对“新疆人权状况”表达“严重关切”,以“外长联合声明”的方式称充足证据显示人权问题,包括绝育和信仰自由等,且对美加英欧的对华制裁表达欢迎——可是,两国却并未发起针对中国的制裁。
应当说,自从拜登(Joe Biden)就职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同盟友的立场协调,以便共同采取行动,加大对华施压。澳新两国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国和以白人为主的英文国家,为何在此时选择了更为谨慎的取态?
在新疆问题上发声并被中国予以制裁的美欧人物:
新西兰:现实世界的夏尔哈比屯
事实上,新西兰多年来一直很少在涉及大国博弈等敏感问题上取态。就中美而言,新西兰的确和中国在价值观和话语权等领域存在分歧,但无论是台湾、香港、南海,还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中国提议,新西兰都并未加入西方对华施压的阵营,反而更专注于在经贸领域强化同中国的关系。
这与新西兰传统国际观相关。
一方面,新西兰地处“世界边缘”,且人口仅为四百余万,地理面积也不到27万平方公里,仅略大于英国,且安于“偏安一隅”,似《魔戒》世界中土大陆的哈比人故乡夏尔一样,很少受国际地缘角力牵连。
另一方面,或许也恰因如此,新西兰一直努力保持其地缘独立性,除了长期与澳大利亚以及斐济、萨摩亚等太平洋岛国保持紧密联系以外,新西兰在地缘方面向来保持独立,乃至一再就此向大国发难,譬如多次就南太平洋核试验刁难法国,又或是就捕鲸问题谴责日本。
在中美贸易战期间,新西兰总理阿德恩曾访华强化两国经贸关系(点击浏览大图):
所以,在此民意背景下,新西兰政府大可以尊重民意,一面保持外交独立,一面为国民拓展经贸、文化、政治合作。这既包括维系新西兰与美国的传统协作,亦包括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往来。
目前,中国是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今年1月26日,新西兰与中国更新了两国2008年达成的自贸协定(FTA)。升级后的中新FTA将致力拓展投资、科研、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更全面的产业链合作,不再局限于向中国出口奶粉和肉制品。英国路透社引述的经济分析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品类趋同,中国升级同新西兰的FTA,将使得新西兰商品在中国比澳大利亚商品更具竞争力优势。
澳大利亚的选择:长期抗战?更弦易辙?
和新西兰不同,澳大利亚在外交、军事、地缘政治等方面,多次卷入中美博弈。从2018年澳大利亚跟随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企业华为开始,它和中国的双边关系一直处于低水平。
尤其是2020年疫情年,澳大利亚政府配合美国右翼政府,在华为5G、香港、台湾、南海和贸易等议题层面对华施压。无独有偶,中国海关也随后加大了对澳大利亚商品之审查,以商品质量问题和反倾销现象,向澳大利亚牛肉、葡萄酒、大麦等一系列商品发起了限制性措施。
近月以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和外长佩恩(Marise Payne)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及,一直试图和中方官员取得联系而未果。很明显,中国不接受澳大利亚“既要中国市场,又频频恶化两国关系”,亦不妥如今澳大利亚“口惠而实不至”的现况。
甚至可以说,一如美国为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而制裁伊朗数十年,中国如今也在为维护自身区域利益“惩戒”澳大利亚。如果澳大利亚不愿更弦易辙,那么或许也就需展现出类同于伊朗一般数十年不折腰的“骨气”。
相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既自视为区域大国,不甘于“偏安一隅”,又更趋向于和美国英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站队;同时又面临着地处西太平洋,无法不面对中国的现实,致使其近年的地缘战略定位持续错乱。尤其是在美国未能对该地区提供足够战略资源、而中国影响力又逐步提升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把握好安全利益与经贸利益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如今围绕“新疆人权”议题,澳大利亚并未加入制裁中国的行列,或许也是考虑避免同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也说明,相对于“长期抗争”,澳大利亚更倾向于更弦易辙,在澳中关系中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