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勇论中美:斗争的目的是合作|专家有话说
尽管中国与美国新政府的第一次战略对话以“冲突”备受注视,但不可否认,阿拉斯加会谈依旧有其正面意义,这次会谈也为观察今后的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和风细雨是外交,疾风骤雨也是外交,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任何形式的对话都应该首先表示欢迎。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应对一个越来越不自信的美国。本篇为系列采访第一篇。
01:媒体热衷于报道中美“2+2”对话中的冲突,这也是拜登上任以来,中美第一次战略高层接触,对于此次中美对话的看法,持积极态度的认为,尽管有冲突,但更是一场务实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悲观的声音认为,这是中美不可调和矛盾在外交上的一次展露,对抗已然是中美关系的主基调。从你的观察中,如何评价这次对话?为何外界如此关注这次中美对话?
王勇:阿拉斯加战略对话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美关系的走向对于世界和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美的高度竞争也引发了担忧,未来世界朝什么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又将去往何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和平和稳定能否继续存在?
这种担忧反应在最顶层是在今年2月,欧洲主要领导人,德国总统默克尔(Angela Merkel)、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von der Leyen)、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发表一封联名信,表达他们对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担忧。他们看到了一个多极化世界正在来临,对于世界从单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期间能否保持稳定,充满疑虑。
回到这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一天半的对话,开场白不同寻常地延长了一个多小时,并经由全世界媒体放大各种细节,戏剧性的冲突引起全球舆论的巨大反响。中美这次公开交锋,不仅涉及到中美关系本身,还涉及到国际秩序如何定义,谁代表国际社会,国际规则由谁来制定等本质问题。当然,观察者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中美体制哪个更具有优势的讨论。这也是全球舆论如此关注中美对话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在全世界聚焦的国际场合,中国方面强烈发声,批评美国的外交礼仪,更让人意识到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01:从此次中美的互动来看,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有哪些重点?
王勇:拜登政府在对华战略的主要态度还是与中国坚决竞争,因为事关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绝不甘心失去这个地位,所以美国会利用所有资源和盟友降低美国衰落的速度与影响。
另外,由于中美之间又有很多共同利益,美国也愿意在可以合作的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所以美国的态度是矛盾且两难的,也就是说,中美正朝着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模式转变。中美力量对比变化是导致竞争的根源,也可能是加快双方协商的契机。
竞争不会改变,合作也不会改变。近期来看,竞争是主调。对于双边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关系,维持最低预期,开展沟通来管控危机。不要让竞争失控,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失控,这是最重要且最紧迫的一点。
中美应该在所有领域开放对话,美国现在越来越不开放,对中国也越来越谨慎小心。一句话总结就是,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来应对一个越来越不自信的美国。
当然,未来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美国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东西,不排除美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中国也不能对自己的发展盲目乐观。前途未卜,中国在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间关系时,应该更加如履薄冰。
01:中方在这次中美会谈中的表现让人联想到习近平在今年两会上所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阿拉斯加会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一次“平视外交”的演练。也有观点认为,曝光在镜头面前的交锋,也是中国外交文化由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塑造的一次转折。对此你怎么看?
王勇:从外交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双方的开场被媒体渲染为一次“激烈交锋”,但实际上,还是没有越过外交活动的常规。外交既有彬彬有礼的温和讨论,也可以有唇枪舌战。而决定使用哪种方式的,是原则问题。中国在原则问题上的“强硬”,不是今天才有,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始终抱有非常坚定的态度。
可以看到,西方媒体是有一些负面解读,把它称为战狼外交的延续,认为中美关系将会进入冰冻期,从而产生严重后果。这样的判断,我认为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本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中美力量对比正在缩小,在硬实力出现变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软实力的变化,话语权的变化,因为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国话语权的崛起,外交团队敢于直面最强大的对手,底气来源于中国国力的增长。在疫情席卷世界之际,中国基本控制住国内疫情,是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这显示出中国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反过来又增强了中国外交的底气和中国的话语权。
当然,在外交上没有必要夸大斗争的一面,因为斗争的目的是合作,是为了增进彼此的了解。我认为中国的外交还是坚持以合作为目的的外交风格以及建设性的沟通。中国一直强调,中美关系应该是不冲突不对抗,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要的斗争和敢于亮剑也是不可或缺的。
01: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会谈结束之后,中方并没有过于强调冲突,而着重突出会谈建设性的一面。当然,即便在会谈开始之前,各界也并没有对本次会谈有过高期待。在你看来,这次会谈的成效是否超出了预期?此外,从某种程度看来,这种直截了当的外交风格,是否更能够因应当下中美关系的变化?
王勇:面对由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起的中美关系变化,以及整个世界治理的诸多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体制和文化,中国的目的是打破美国和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彰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对于应对世界性危机可能做出的特殊贡献。中国当前的外交有张有弛,有进攻也有防守,有激烈的争论也有心平气和的交换意见。
阿拉斯加两天的对话,包含了以上全部内容。这就说明,中国的外交不是为斗而斗,斗争是为了交流,交流是为了合作。中国两位高级外交家的尺度把握得很好,我们最终看到中方发表的相关内容,会谈还是有成果的。符合最低预期,达到了增进彼此了解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在气候变化合作方面的共识,双方约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工作组,推动人文交流,包括在多边场合如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平台上加强中美协调与合作。从整体看,这次会谈取得的结果,比预想中的更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