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这一回中美对抗理该让消费者当主角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继欧美英加等因其指控的“新疆人权与强迫劳动问题”联手制裁中国并招致中国报复性制裁之后,新疆棉花问题又成为中西方之间一个正在迅速升温的新战场。

因为瑞典服装品牌H&M在2020年10月发布的一份关于“停止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在网上传播开来,在中国引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抵制浪潮。大批中国网友涌至该品牌官方社交平台留言,要求他们滚出中国市场,中国主流电商平台均已下架H&M产品。中国国产手机小米、华为、vivo、腾讯应用宝等应用程式商店也都下架H&M商城APP。

除了民间舆论与商业市场的强烈反应,中国官方媒体也积极参与并成为点燃舆论的重要力量。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央视网站与新闻官方微博、中国共青团官方微博、中国军方自媒体官方微博“钧正平”等均对此发表了措辞激烈的评论。

另一方面,消息显示,近两年还有更多国际知名品牌加入了这场围绕新疆棉花而掀起的对抗性冲突,其中包括BCI(The Better Cotton Initiative,一家于2009年在瑞士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成员Burberry、Adidas、Nike、New Balance、Ikea,以及Uniqlo、无印良品等12家日本公司都发表过与新疆棉花切割的言论。中西方围绕新疆棉花爆发的冲突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中国湖南长沙的网友街头抵制H&M ​​​​。(微博@寰亚SYHP)

梳理整个事件的发展可以很明显发现,这场突然爆发的新疆棉花大战虽然是由H&M在几个月前的一份声明被曝光后引起,但是却和近几年来中国与美国,也许还包括与范围更广阔的西方国家之间围绕新疆问题展开的对抗性争论密不可分。

自几年前西方媒体曝光所谓的“新疆再教育营”后,新疆问题就一直在中西方之间不断发酵。有媒体梳理发现,上述西方非政府组织与商业品牌对新疆棉花的集中表态,在时间线上也基本上与2018年至2020年间中美围绕新疆爆发的争端高度相关。

例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以及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就分别在2019年10月和2020年3月发表了两份相关报告,并将重点对准使用包括棉花在内的新疆产品和劳动力的外国知名品牌的产业链。其中,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还罗列了一个使用新疆产品与劳动力的83家外国和中国服装企业的列表,以便对相关企业施压。

人民日报发表最新评论:H&M操弄政治议题,停用新疆棉花引发众怒,称“中国市场虽大,但不欢迎任何恶意中伤者”。(微博@人民日报)

所以这场突然爆发的新疆棉花大战其实一点都不突然,在这场冲突背后一直有一股力量在推动这场冲突发生,这场冲突本身就是中美乃至中西方之间围绕新疆问题展开斗争的一个侧面,一个新战场。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和商业企业围绕新疆棉花使出的各种动作,中国媒体与消费者当然有理由愤怒,有理由发起反击与抵制行动。

虽然经济领域的博弈与斗争也是中美世纪博弈斗争无法回避的一个领域,但是将政治斗争扩展到经济领域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许这样可以逼迫一些企业与中国“脱钩”,在打击中国棉花产品与产业链的同时又能服务于推动与中国“脱钩”的构想,但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根本就达不到“脱钩”目的。

而对一些相关商业企业来说,不管他们是因为商业考虑还是意识形态原因,当他们主动或被动迎合政治需求踏入中西方政治斗争的战场,所带来的损失也只能由其自身概括承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场冲突在舆论场非常激烈,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在提出批评质疑的同时对此仍然保持克制。商务部只指“中国消费者已经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并没有过度批评相关西方企业。对外立场一贯鹰派的中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甚至呼吁中国官媒退出“战场”,由民间去自发应对这场冲突。

北京显然很清楚这场冲突的内在原因,以及贸然向所有相关企业全面开火可能对中外商业交往导致的不必要损失,从而助推了西方部份政治力量乐见的“脱钩”预期。这种处置方式是冷静且恰当的,商业的归商业,就应该让舆论场与消费者来自己处理这件事情,而且来自舆论场与消费者的愤怒情绪已经足以令相关企业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