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再平衡|安邦智库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似乎“软化”了对华立场,新闻报道说,他表示将大幅下调关税,暗示其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可能出现政策转向。美国财长贝森特则在最近的一次电视采访里提到,软化与否取决于中国。此外还有来自新加坡的消息称,中美在新加坡有“接触”,这方面也有进展,只是还不到正式谈判的时候。

讯息有真有假,自然需要仔细辨别,不过,无论特朗普思维如何转变或者中美之间又出现了什么新动向,可能也无法改变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中美经贸摩擦已经从贸易领域的争端,上升成为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一场地缘政治“持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调整对外战略,制定外交政策,亟需认真思考。甚至可以说,这是目前最紧要的一个问题!

在当前的环境下,外交不仅是展示力量,更是国家形象的认知塑造和文化趋势引导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尊严,展现底线和意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斗争哲学”相对于过去传统的“中国低调”,是一种颠覆、变化、转变和进步,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一直持续这种“斗争哲学”。外交上的策略性,应该因应形势的转变而变化,不能僵化而习惯性地固执于“斗争哲学”,甚至影响和牵引到中国今后的外交走向。

2025年4月30日,美国华盛顿白宫,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举行内阁会议。(Reuters)

好勇斗狠的“大词”、“狠词”虽然解气,但同时也会加剧国际交往中的对立,甚至对抗。这并不利于获得国际认同,别人只要把这些“狠词”一摆,在社会中的形象分就下降了,所以这只会距离国家所要获取的利益目标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安邦智库(ANBOUND)认为,中国的外交需要再平衡,充满弹性,软硬结合。

实际上早于2008年,安邦智库就对中国外交的再平衡有过系统性的思考了。当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面对CNN等西方媒体的“辱华”言论及行为,安邦智库的一位高级研究员就指出,在这种时候,抱残守缺,无疑将会增加落入无法挽救危局之中的可能性。在策略上,中国不应该“事事服软”,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急形势,中国应该鼓起勇气,有策略地展现出一定的强硬姿态。这位高级研究员指出,中国的外交必须避免呆板、模式化的套路,这种套路化的外交,缺乏机变和策略性。国际外交话语是一种专业训练,太软了,人家不把你当回事;太硬了,又会缺少有效的沟通和策略,造成影响力的下降,甚至会显得形单影只。

图为202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巴西出出席金砖国家外长会议。(Reuters)

2010年,安邦智库又提出了“温和的巨人”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形象概念。其基本意义是,中国要在全球以及国内都采取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不要激化矛盾,更不要制造矛盾,一定要建立一种温和的形象,在国际事务中构建斡旋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巨人,拥有强大的肌肉,一旦需要,就会用温和的态度来毫不迟疑地展示力量。当时安邦智库还指出,如果形象地比喻中国这个“温和的巨人”,那么东方的“大象”,将会是最好的比喻。

因为大象的态度温和,它甚至是吃素的,但如果你惹翻它,就会看到摧枯拉朽、排山倒海般的力量。实际上直到今天,中国在面对复杂外部环境的挑战之际,最重要的选择,依然是要采取“大象战略”。这是立场,是方向,也是定位。简言之,过去强调从软到硬,这是因应策略的变化;现在强调从硬到软,同样也是因应策略的变化,这样的改变过程,目的就是在外交上要寻求再平衡。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战2.0形势下的“外交再平衡”呢?

2025年4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召开例行记者会。(外交部网站)

其实这种再平衡的关键,意味着中国的外交整体系统,应该是一种平衡的沟通系统和对抗系统。在其中,国防和军队应该态度强硬,但外交应该柔软而富有弹性,贸易则可以选择软硬适中,在软硬之间,一硬、一软,才能实现平衡。经过这样的再平衡,中国将能够拥有一个富有效率的沟通和对抗系统,拥有一个有效的沟通窗口——在软的方面,能够跟整个世界进行有效沟通;在硬的方面,能够有效展示实力,进行对抗。

与这样的再平衡结果比较起来,现在中国的外交并没有实现平衡,因为整体上全部都是朝向对抗性的,都是来硬的,这样就等于是主动舍弃了西方世界中愿意与中国沟通的力量,自己主动选择了其中的强硬力量对抗。这样的结果,不应是外交系统的使命和存在的原因。外交是文官,不是武官。自古以来,文官和武官的职责是不同的。如果大家都一样,都是强硬到底,一旦有来沟通的迫切需要存在,需要进行沟通的时候,也会找不到真正可以沟通的人,因为系统对接上的接口,长期以来就不对应,真碰到事情就很难找到接口,无法完成外交使命。

在这方面,俄罗斯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例子。

2025年2月18日,沙地阿拉伯利雅德,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右)与总统外交政策顾问乌沙科夫(Yuri Ushakov,左)在迪里耶宫会见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不在图中)、美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Mike Waltz,不在图中)及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不在图中)举行会面。(Reuters)

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十分恶劣,而且是处于战争的状态。然而,俄罗斯即便是在战争状态里面,佩斯科夫、拉夫罗夫和普京也讲话谨慎,尤其是佩斯科夫,通常总是一副外交口吻,不会变的。拉夫罗夫也很有特色,他是一个幽默的人,而且知道在大国博弈中,要想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在战略问题上的老辣和运筹,也需要有一点类似润滑剂一样的“幽默感”。如果俄罗斯要想来硬的,那么梅德韦杰夫等一票人,动不动就在喊叫“核武”威胁,他们是俄罗斯的另外一队人马。两队人马,一软一硬,从来都是唱“双簧”演戏,这种做法是平衡的外交,相对的外交,实际非常重要,也确有成效。

应该说,中国的外交是需要再平衡的,尤其是现在,明显有其现实需要。单边的做法只会让朋友们被迫选边站队,而且站到哪一边,结果也很明显。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空间,内外有别,通过外交的再平衡,扭转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世界,一个基本现实是,硬优势通常很难取得,那种说了算的,支配性的硬优势地位,就是今天的美国也没戏。所以现在的世界,争抢的其实都是软优势,也就是那种文化上、趋势上、具有说服力的优势地位。各国努力所争取的,都是软优势,而不是硬优势。这就要求,一个国家的外交系统,必须要完成和实现打造国际形象的使命,讲话要彬彬有礼,态度要不卑不亢,立场要坚定不移,犹如大象,令人无法忽视。这可以通过外交再平衡来实现,这样做非常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利益。

总体来看,中国的对外关系,未来只会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日益长久化的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国外交的一个重任就是改变压力环境,外交战略是争取均等的发展机会,采取策略时要有弹性和灵活性,在政策操作上要有回旋的空间。要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外交的再平衡。这关乎沟通能力,更是决定未来中国国际地位的长远竞争。

最终分析结论:

中国的外交应该是一种平衡的沟通系统和对抗系统。在这样平衡的沟通和对抗系统之下,中国才会拥有一个有效的窗口,在软的方面,能够跟整个世界进行沟通;在硬的方面,能够有效显示实力,进行对抗。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应该是一个“温和的巨人”,外交领域的“大象战略”,将会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原载于2025年4月29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