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货币秩序面临“再平衡”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4月2日关税风暴以后,美元在外汇市场经历了一系列显著波动。美元指数(DXY)在关税声明发布之初因为避险需求和关税预期短暂走强,但随后受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拖累呈下行趋势。4月11日,美元指数跌破100关口,触及99.7924,日内跌幅0.76%。关税政策点燃市场恐慌情绪,美债被大规模抛售,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4月初的4%飙升至一度逼近5%关口,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短期信心动摇,资本开始寻找“避风港”。

在日元方面,关税引发的贸易战担忧推高了资本对日元的避险需求。高盛分析师称日元是对冲美国衰退风险的“最佳工具”,预测未来将升值9%。同时日元的加息预期也缩小了美日利差,支撑日元。4月3日,美元兑日元从149.27跌至146.09,4月11日进一步触及142.67,创去年9月以来最低,日内跌幅1.11%。

在欧元方面,欧盟对美国关税保持相对克制,欧元区经济数据意外坚挺,并且欧洲央行降息步伐慢于美联储预期,利差缩小推高欧元。随着美欧之间的裂隙加深,资本加速从美国流向欧洲。4月10日,欧元兑美元日内涨2.5%,报1.1228,创2023年7月以来新高。4月11日,汇率继续升至约1.15。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政策朝令夕改,造成罕见“股债汇”三杀现象,美元指数近日急挫至100以下。(Trading Economics)

这种汇率变化表明全球投资者对美元避险属性的信心减弱。在巨大的汇率风险面前,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是否是美元霸权的终结?多极化的货币秩序是不是就要来了?一般而言,这种讨论的出现,就意味着市场的共识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对此,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认为,当前全球货币秩序正在经历一个“再平衡”的过程。欧元试图借助关税机会提升欧元国际地位、与美元“争天下”,不过前景不容乐观,最终甚至可能导致美元地位更加独一无二。此外,其他国家的货币梦想随着全球化的碎裂实际也没有机会了。因此,尽管短期内美欧冲突加剧、美元资产抛售动摇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暴露了美元体系的脆弱性;但从长远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政策调整的灵活性,使美元在与欧元和日元、人民币等的竞争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尽管美元短期内面临危机,其长期优势依然显著。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无可匹敌。即便在当前的美债抛售潮中,华尔街仍是全球资本的避风港,金融创新和市场影响力远超欧洲和亚洲。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股市市值占全球 40%)、最活跃的美债市场(截至2024年11月,未偿余额36万亿美元),以及以 SWIFT 为核心的支付清算网络,任何国家想完全替代美元的网络效应都是非常困难的。

2025年4月23日,美国华盛顿,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行政命令。(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调整潜力不容忽视。目前来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例如豁免补充杠杆率或停止量化紧缩,均可稳定美债市场和美元信心。通过减少对乌克兰战争的干预,美国可能迫使欧洲承担更多责任,从而削弱欧洲资本市场吸引力,推动资金回流美元资产。

此外,欧元4月份大幅升值,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资本的避险情绪和欧洲央行缓慢降息的支撑,但是欧元区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受限于欧盟的结构性问题和地缘政治弱势。首先,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疲软——德国经济陷入衰退,法国债务危机加剧,英国脱欧后遗症持续发酵,整体经济复苏乏力,欧元汇率的短期升值更多是市场情绪驱动,而非基本面改善的反映。此外,欧洲金融市场的深度远不及美国,欧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占比长期稳定在20%左右,难以挑战美元58%的主导地位。

最后,欧洲在地缘政治上高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缺乏独立战略自主性,同时乌克兰的“和平”前景日渐渺茫,美国对此已经表现出意兴阑珊的迹象,这将会进一步限制了欧元的话语权。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美欧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欧洲的谨慎回应未能有效反制美国,反而暴露了其在贸易战中的弱势,在金融市场的较量中难以成为美元的真正对手。相较于美国在危机中的政策弹性,欧洲央行受制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直接购买成员国债务,且德法等国在财政刺激上分歧不断。欧洲难以推出“统一救市计划”,这种“国家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博弈,注定欧元在危机中行动迟缓。

图为2025年4月17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总部发表讲话。(Reuters)

其他货币同样面临无法突破的“天花板”。日元虽在关税风暴中升值,但日本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日本政府长期面临高额债务问题,债务规模不断增加。日本2025财年预算案中,用于国债偿还和利息支付的费用达到28.22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日本央行2024年3月才结束负利率政策,国债收益率接近于0。因此,资本涌入日元更多是“被动避险”,如对冲基金平仓美元资产后持有日元现金,而非主动配置。

除此以外,中国长期以来也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数字人民币的助力下,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已升至4%-5%。然而,与美国的关税矛盾极大地打击了这一进程。4月2日关税风暴后,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至7.43,后在央行干预下回稳至7.28。中国试图通过“可控贬值”缓解关税对出口的冲击,但这也暴露了人民币的脆弱性。

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障碍在于资本管制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开放,与美元的自由流动相比,人民币的资本账户限制使其难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首选。全球贸易碎片化和供应链区域化又削弱了中国的出口优势,限制了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尽管中国在金本位试验和数字货币领域有所突破,但短期内难以动摇美元的根基。

安邦智库在很早之前便已预见了逆全球化席卷全球,如今的关税风暴是全球化梦想破灭的又一明晃晃的证据,也揭露出中美之间和跨大西洋关系的深刻矛盾。这一背景下,所有国家都将强调“内循环”的重要性。在贸易上,这将不利于小国,在金融战争中同样也不利于“缺乏底牌”的国家。

2025年4月2日,美国华盛顿,图为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对等关税措施。(Reuters)

因此,短期内,美欧冲突、关税风暴和美元资产抛售暴露了美元的脆弱性,令日元、欧元等短期走强。然而,从长远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地缘政治优势以及政策灵活性,确保美元在全球货币秩序重构中仍占据核心地位。未来货币体系或呈现多极化趋势,但美元的霸权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稳固。这种“再平衡”不是美元的衰落,而是其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适应与巩固。

最终分析结论: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关税壁垒的加剧、供应链的重组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升温,正在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在这一背景下,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并非美元霸权的终结,而是标志着其进入一个“再平衡”的新阶段。短期内,美元暴露出脆弱性,日元、欧元等走强。从长远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地缘政治优势以及政策灵活性,确保美元在全球货币秩序重构中仍占据核心地位。未来货币体系或呈现多极化趋势,但美元的霸权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稳固。这种“再平衡”不是美元的衰落,而是其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适应与巩固。

本文原载于2025年4月17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