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哈里专访|丑闻本身突显王室的戏剧性存在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一句名言是“我需要被(人民)看见才会被相信”(I have to be seen to be believed)。在引爆王室种族歧视轩然大波的“梅根哈里专访”周日、周一(3月7日、8日)接连在美英两地播出、共得近3,000万观众收看之后,女王的回应只有61个字,全力淡化事件。面对这次从大西洋彼岸传回来的王室风波,英国人民似乎不太能看见这位94岁的立宪君主。

跟每次王室卷入丑闻一般,英国的共和主义者都会挺身而出,趁机宣传其废除君主制度的主张。

在英国哈里王子(Prince Harry)和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的奥花云费(Oprah Winfrey)专访播出后,Twitter上“#AbolishTheMonarchy”(废除君主制)的Hashtag一度疯传。

早在1983年就成立的反君主制组织“共和国”(Republic)更夸张地声称王室正遇上1936年“不爱江山爱美人”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退位以来的最大危机,指“这个腐败的机构”必须被去除。

图为2020年6月13日,英国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于温莎堡出席生日庆祝仪式。(Getty Images)

女王能抵共和主张

当然,在伊利沙伯二世民望仍高之际,加上梅根的号召力远远不及当年的戴安娜王纪,要借此丑闻牵动废除君主制的潮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在3月初(梅根哈里专访之前)进行的民调,只有17%英国受访者认为废除君主制对英国有好处,而认为有坏处者则高达43%。同一调查更显示,即使王室近年遇上安德鲁王子(Prince Andrew)性丑闻等事件,伊利沙伯二世的民望却是不跌反升。

然而,随着女王最终必然要将王位交到声望不振的王储查理斯(Prince Charles),或者隔代传位至民望较佳的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失去在位近70年的伊利沙伯二世所累积下来的威信后,王室的存废定将重新成为议题。

有趣的是,这宗丑闻本身正正突显了英国王室在现代社会为何可以存在。

图为英国哈里王子和梅根接受专访。(美联社)

王室存在的“不合理”

由于英国看似“一直以来”也实行立宪君主制,加上长久在位的伊利沙伯二世,大家也对英国王室“习以为常”。可是,在现代社会当中,立宪君主到底是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一大疑问。

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人人平等,至少在人生的起点上应该是平等的。可是,王室却正是“前”现代社会以血缘关系决定人生起跑线的世袭制的代表。

这可见于现年36岁的哈里王子尚敢于在奥花云费的专访中,毫不羞愧地抱怨王室断绝对其财政的支援,使他不得不靠母亲戴安娜王纪的遗产过活——如果哈里生于平常家庭,这一番话大概会让全世界都摸不着头脑。

这种平等在政治上的体现,若非西方民主普选国家元首、政治领袖的制度,也至少是一种选贤任能的体制,正如中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制度一般。君主制本身就是这些“能者居之”制度的相反。

不少君主制支持者会说,有非民选的伊利沙伯二世当国家元首,总好过民主选举选出一个特朗普当元首。然而,特朗普至少是可以被弹劾、被四年一度的选举“踢走”,而英国君主却毫无管束,即使国会立法废除君主制,该项法律也需要得到君主的“御准”(Royal Assent)才能生效。

+6

当然,伊利沙伯二世和特朗普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前者并没有实权。不过,历史遗留下来的形式性规章,却给予王室对政府政策的潜在影响力。例如,本年2月初的一项《卫报》调查报道就从英国政府的档案中寻得资料,显示王室的律师曾疑利用国会辩论法案前必先获得的“女王同意”(Queen's Consent)程序,去避免女王的财产被公开。

伊利沙伯二世近大半个世纪的执政,大抵也维持了其不干涉政治的态度。然而,正如曾为何各种政治议题(如抵制基因改造食物等)运用其王室地位游说政界的王储查理斯一般,一个果真有政治主见的英国君主,将能在边际上左右政治——例如在脱欧争议期间,正反两派都曾有使用英女王权力去推动或制止脱欧的说法。因此,保有王室体制往往伴随着某种低度政治风险。

至此,我们必须问:在此等风险之下,到底现代社会中的王室是什么?它又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戏剧性的存在

19世纪英国散文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英国宪制》(The English Constitution)一书曾指出,英国的政治机关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尊贵的部份”(dignified parts),一是“有效的部份”(efficient parts)。前者是戏剧性的、没有实质政治权力的,用以争取和维持民众的忠诚和信心;后者则利用此等忠诚和信心去进行实质的管治。

现代社会中的英国王室,本质上就是一个戏剧性的存在。

英女王每次现身都穿上颜色鲜艳的套装,正合其“被人民看见”之愿。(Getty Images)

然而,在大众传媒的风行之下,人民对于政府的信心已不必来自王室的象征,而是随政治人物的公开表现而转变。因此,王室的戏剧也就脱离了其政治用途,而变成更为纯粹的戏剧,不必有何实质影响(最好是完全没有实质影响)。

一直以来,放下了实质影响力的王室仍想维持着其符号性的高贵和道德——用一位反君主制作家的说法,王室成员的责任就是“在公开场合表现得亲切友好”(being pleasant in public)——每当王室成员有失高贵和道德,诸如王储查理斯的婚外情、安德鲁王子的性丑闻等等,王室都要设法修补其符号,或者至少让人把丑事遗忘。

然而,一个能够完美地维持高贵和道德的王室,也许就再没有其戏剧性的存在价值。正如托尔斯泰(Leo Tolstoy)在其《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Anna Karenina)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完美的王室家庭将会是一个剧情单调而相似的连续剧,没有人会欣赏、喜欢和关注。因此,要维持王室的戏剧性存在,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演出“不幸的家庭”的剧目——当然,这肯定不是故意之为,但是王室的“道德剧本”不是任何凡人可以完美呈现,因此“不幸家庭”的剧情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而在种种丑事当中,王室成员偶而显现出来的高贵和道德,也才更显得珍贵。

这种价值除了是英国国民认同的一大基础、外界对英国印象的一大根本之余,也有其金钱上的显现。根据品牌企业定价机构Brand Finance在2017年的评估,英国王室这个品牌估值高达675亿英镑,其同年对英国经济贡献近18亿英镑,只花费纳税人约3亿英镑开支。

今天,哈里王子与梅根虽然已不再是执行职务的王室成员,可是他们的赚钱之术,依然依赖着王室成员的头衔,本质上与他们所不满的其他王室成员无异。

说到底,梅根哈里专访带来的王室丑闻,只是其戏剧性存在的体现,受世人关注,却不值得惊讶。至于君主制的存废,其决定判准大概只有一个:人们厌倦了这套王室剧目了吗?观乎本周的全球媒体焦点所在,答案尚是明显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