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夜发布陆基中段反导 解放军五次试射有何不同?
2月4日深夜,中国国防部突然发布消息,宣布该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且达到了预期目的。北京还称“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已发表声明,称美国将减少中国核武库;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亦发表讲话,称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
自中国2010年1月11日完成第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后,这种“防御性”且“不针对任何国家”的行为已经进行了五次,环顾解放军在2013年1月27日、2014年7月23日、2018年2月5日以及2021年2月4日的历次行动,外界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些端倪。
初露锋芒与第二步
中国在2010年1月11日的第一次发射虽低调,但其技术环节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外界的目光。
2月4日的反导演习虽然一切均属机密,但分析人士仍能从公开讯息中发现细节:
“陆基中段反导”这个专有名词意味着从陆地发射拦截器,在敌方弹道导弹飞行中段(一般在大气层上方)将其摧毁。其优点在于防御方有较长的反应与预警时间,其地理防御范围也相对较大;缺点在于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因此它要求拦截弹必须配备大推力弹道导弹,还要有功能强大的雷达,拦截弹需要分辨攻击方释放的攻击弹头及诱饵。
中方初次实验一举成功,其使用的拦截弹因此成为西方军事观察家之间争吵多年的公案。
英国观察家认为,解放军使用的拦截弹是“东风-31”型洲际导弹的改进型,美国国防部则称该弹为“动能-1”型,美国军事媒体则怀疑其为“红旗-19”型,但无论如何,各方均认为该弹的实际效力或在美国研发的“萨德-ER”(增程型萨德)和“标准-3”Block2两种导弹之间,这对于美国现有导弹防御系统无疑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到2013年1月27日,伴随着中国国防部宣布“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试验让外界发现以往韬光养晦的北京已第一次高调宣布其反导实验的实验成果。
对当时的观察家们来说,北京此举显然不可能单纯“不针对任何国家”,在2012年,美国已开始在日本创建和部署第二套反导系统。当时美国和日本均称“此举不针对中国”,“旨在防御朝鲜”云云。
次年,美国又成功测试了其萨德反导系统。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印度各大主流媒体也在报道中国反导试验同时,强调“印度新型弹道导弹可以打击到中国任何地方”,并暗示中国或在防御印度打击。
从第三次到第四次
在这一时期,西方观察家有关中国导弹的猜测也逐渐升温。分析人士认为,中国2013年的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已经展示了中国反导系统中预警卫星、早期预警雷达和拦截系统的快速反馈。其中,参与拦截过程的“红旗-19”导弹可能具备分辨假目标、实施多次拦截的能力。考虑到同期的“萨德-ER”型反导系统当时尚未投入试验,这让观察家担心中国可能已经在反导领域对美国形成部分超越。
“红旗-19”可在大气层内外战斗的能力已引发了美国的不快,在一年后,即2014年7月23日,随着中国国防部再次宣布进行了一次阶段不明的“陆基反导试验”,即第三次拦截试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哈夫(Marie Harf)即称中方可能展开了一次“反卫星试验”,美方此举虽旨在指责中方“在太空产生了大量的危险性卫星碎片”,但此次风波也同样让外界见识到了“红旗-19”的大气层内外战斗能力。
到2018年2月上旬,军事观察家在中国发现了两件颇具战略意义的事情。其一是华中某地船厂出现电磁炮上船试验照片,中国的“国产电磁炮”亮相。其二是在2月5日,中国在境内的西部靶场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即第四次拦截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有观察家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的中段反导系统或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对外界来说,2018年的中国可能已不同于2013年到2014年的中国,当时在南海等周边地区维持守势的中国在多年建岛、加强军备之后,已开始主动展示其军事能力。考虑到同期美国当时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曾宣称要放宽核武器使用政策,其意义不言自明。
美国《外交》杂志在2018年指出,相对于此前解放军长期使用的“红旗-19”型导弹,中方在2018年后似乎已换用新型的“动能-3”型导弹,该弹也被视为“中国效能最好的碰撞杀伤式中段拦截弹”,其效能不亚于美国使用的“标准-3”型或GBI拦截弹。美国观察家还指出,中国有可能会在作为靶弹的“东风-21”型导弹上加装第三级火箭,由此模拟拦截中远端乃至洲际导弹,但即便北京尚未实现类似演习,目前世界上也仅有中、美两国掌握对这种导弹实施中段拦截的技术,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军方在该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不容忽视的最新试验
在这一基础上,北京在2021年2月5日的第5次拦截试验就显出了不容忽视的一面。虽然《驱动者》等美国军事媒体指出,中国此次反导试验仍然情报不足,但很多观察家已经认定,解放军可能使用了已经列装部队的“红旗-19”型导弹,拦截了一枚可能是“东风-4”型或类似型号的中远端弹道导弹。这种结构虽然不能满足外界期待看到中国新型导弹的想法,但它仍印证了此前美国等国军事观察家对于中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梯队的猜测。
中国向南海发射过包括东风-21D和东风-26两种射程在3,000到5,000公里之间的中程弹道导弹,此举也展示了北京的拒止能力:
美国《环球防务》网刊等军事媒体认为,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包括6种导弹,即“红旗-9B”、“红旗-19”(类似于萨德)、“红旗-26”(类似陆基“标准3”)、“红旗-29”(类似爱国者3)、“动能-1”和“动能-2”(相当于美军陆基拦截弹)。
这六种导弹分别构建了三层导弹防御网,第一层为中段拦截层,主要通过动能系列导弹来完成大气层外的导弹拦截任务,是中国构建反导系统的核心关键。第二层为大气层内外和大气层边缘的拦截层,主要依靠“红旗-19”和“红旗-26”导弹进行拦截,它们也是中国中段反导的关键。第三层为末段拦截层,主要通过“红旗-9B”和“红旗-29”等导弹进行末段拦截。
面对中国在导弹领域的投入和研发,美军是有所不快的。美国海军负责讯息战的作战部副部长特拉斯勒(Jeffrey Trussler)就抱怨中方注入大量资金,打造反舰导弹等相关战力,在南海“镶上了一圈边”,他还强调中国很可能针对美国海军而研发武器。
就在2月2日,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理乍得(Charles Richard)还专门发文,称美国重新设想阻吓中国和俄罗斯的方法,包括正视核战争“现实可能性”,中方的试射似乎就在冥冥中形成了一点巧合。
当然,一两次试验对于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仍是有限的。中国真正震慑对手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认识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毕竟美国的军事力量在全球数一数二,航母超过10艘,并且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强大的作战能力,中国目前只有双航母。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常规快速全球打击”作战概念,使用常规武器在1个小时之内打击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目标,而解放军空军才具备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
但当观察家们环顾全球媒体,发现印度等国媒体强调中国试射成功后,便谈及美国军舰在台海、南海的积极活动,路透社亦在综述中方试射后强调,美国军方也在同期就此前中国军机“模拟轰炸”罗斯福号航母一事表示不快,批评“中国的行为无疑破坏稳定且具有挑衅性质”。美国观察家们却强调中方此举旨在震慑印度、韩国乃至菲律宾等国。这种变化仍然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