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变激活地缘漩涡 俄缅军售折射大国对峙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2月2日,发生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军事政变已趋于平稳,缅甸军方仍然控制着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的灵魂人物,党首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政变当局还在2日释放了此前羁押的各省邦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和议员,借此展示军方对地方势力的怀柔。

根据缅甸宪法,缅军只要得到该国“国防与安全委员会”授权,即可随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做法并不违宪,亦非政变。但缅甸军方的所作所为无论其动机,其结果是确定的:他们发动政变,推翻了该国的合法领导人。此举激活了以缅甸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漩涡。也让缅甸军政府及其依靠的军事力量再度走上台前。俄罗斯与缅甸近期的军事及大规模军售协议就因此显得突出起来。

近年来,来自俄罗斯的装备正在让缅军的战斗力得到提升:

也就在1月23日,即政变一周前,俄方派出以防长绍伊古(Sergey Shoigu)为首的国防代表团,与缅甸军方签署军购与军援协议。此举也被西方视为俄罗斯“干预”缅甸事务的重要信号。

不可否认,俄罗斯与缅甸的此次接触缺少政治层面上的往来,其交易的成分更多。但它终究是缅军司令敏昂莱力主推进的关系之一,其背后因此附带协议内容。

譬如在1月23日的交易中,双方签署了供应“铠甲S1”防空系统的协议文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缅甸又获得了Orlan-10E型无人机系统和配套雷达站。此后,俄、缅两军还签订了军舰简化进港程序的协议。

Orlan-10系列无人机是俄罗斯开发的小型无人机,单机平均价格在8万到12万美元之间。该机用于一千米左右低空,一般一组三机,分别用于侦察、电子战和信息回传。该机在纳卡战争等区域冲突里多次充当火炮观瞄设备。(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事实上,俄罗斯与缅甸在军事合作方面已有近20年的基础,这一系列合作让缅甸得以采购并装备俄制米格-29战斗机、雅克-130高级教练机、伯朝拉-2M防空导弹系统、装甲车以及火炮等武器。

在分析人士看来,缅甸的这一系列协议不仅仅充实了其军备,此举可能是缅甸寻求外交关系多样化,试图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在中国、印度等传统盟友之外巩固新关系。

目前,缅甸的主要经济伙伴仍是中国、印度等周边大国。中国占缅甸贸易额的40%左右,缅甸还可以为中国提供进入印度洋的渠道。除中国之外,缅甸对协助其加强西北地区防务,搜捕若开邦等地反对派武装的印度同样抱持好感。加之印度还和日本合作,斥资7.93亿美元建设了印度—缅甸—泰国三方公路和卡拉丹多模式联运项目两个大型计划,试图在缅甸打通前往东南亚的通道,这使得缅甸与中、印两国间的距离在不断接近。

相比之下,威胁制裁但试图规避行动的美国就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了相对尴尬的角色。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批评军方“夺权”(seizure of power)后,最终还是说出了“政变”(coup)等可能启动美国《对外援助法案》和《对外行动拨款法案》等制裁机制的判断,这背后的周折也折射出了美国在缅甸问题上的困境。

对外界来说,如何处置缅甸问题,将初次向外界展示拜登当局外交思路的真正取向。(路透社)

拜登当局在缅甸问题上有两种选项,其一是走民主党或建制派的老路,像小布什(George W. Bush)和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那样对缅甸实施广泛的经济制裁;其二是效仿特朗普(Donald Trump)时期,只在罗兴亚人等敏感问题上继续施压,放弃对缅军采取行动的手段。此番缅甸风波也成了外界首次判断美国外交思路的重要时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缅甸自2015年大选至今,一直奉行了冷静和独立的政策,因此,缅甸的政变或许正在成为周边及相关各国打开局面的难得机会,如果能有效利用,甚至可能为当事方之间的合作开辟新的前景。但对西方世界来说,其在“民主和保护人权”的角度采取的任何行动,亦有可能继续拉开自身和内比都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