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科学家接连被暗杀 大规模对等报复并非伊朗优先选项
“邪恶的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以色列)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极其丑陋邪恶的一面,但我们不会轻易掉入他们一手炮制的陷阱当中”。11月28日,伊朗总统鲁哈尼(Hassan Rouhani)在电视讲话中如是说道。
这段针对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克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遇害事件发表的讲话意味深长,至少反映出以下两点信息:其一是伊朗高层没有把袭杀事件的矛头直接指向伊朗最大的全球劲敌美国,而是指向了区域地缘对头以色列。其二是德黑兰当局没有就该事件展开大规模对等报复的打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德黑兰当局会完全风平浪静地接受这样的“上门羞辱”。就在总统鲁哈尼发表“克制性批评”的当天,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公开表示伊朗将对此事做出回击,同时呼吁对直接行凶者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与欧盟方面要求当事方保持克制的言论,伊朗外长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 )在社交媒体上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讥讽:“某些组织(国家)拒绝出面与恐怖主义抗争,而是畏缩在其后和稀泥,他们应该为这样的作为感到羞耻”。
伊朗高层上述多少有些相互矛盾的表态,难免令人对德黑兰当局接下来可能采取的回应举措颇感疑惑。而就在法克里扎德遇害两天后,当地时间11月29日晚,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沙赫丹(Muslim Shahdan)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附近的加伊姆地区遇袭身亡。
两天之内,两位核心人物相继死于非命。这样的局面对德黑兰高层的震动可想而知,同时,德黑兰当局将如何回应接连发生的“上门羞辱”也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不考虑今年以来的袭杀事件的话,眼下的中东地缘格局对伊朗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而这种对伊朗有利的区域地缘格局转变自千禧年以来就已开始:小布什(George W. Bush Junior)当局的中东反恐战争“帮助”伊朗“顺利”清理掉了“敌邻”——伊拉克的萨达姆(Saddam Hussein)政权,而“民主化”之后的伊拉克也顺理成章地纳入伊朗的势力范围之内。奥巴马(Barack Obama)时代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撤退,以及期间达成的伊朗核协议,则为伊朗的“什叶派新月地带”战略彻底扫清了障碍。
相比之下,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代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且与盟友以色列联手施压伊朗的举措,只是上述向好趋势中的短暂波折,影响有限,并无法改变美国战略性退出中东地缘竞争的长期走向——美国任候总统拜登(Joe Biden)在竞选期间数次公开表示执政之后将立即重返伊核协议。
在这种“利好”大势下,大规模对等报复并非德黑兰当局的优先选项。如此行事,极有可能导致伊朗对美关系失控,进而为拜登当政以后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进程制造重大障碍,这种“因小失大”的图景并不符合伊朗的核心利益所在。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对这种“上门侮辱”采取完全忍气吞声的做法,则无法对国内汹涌而起的民意有所交待。因此,德黑兰当局最有可能采取某种“有限回击”的举措作为回应。
连日来,伊朗高层的相关表态中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及与前者勾结的伊朗国内反叛组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即将到来的“有限回击”行动做前期铺垫了。
这方面,作为伊朗政府喉舌的《世界报》说的最为直接。该报在11月29日发表的社评中称如果以色列在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法克里扎德遭袭击事件中负有责任,那么伊朗应该向以色列的港口城市海法发动袭击。
文章还主张,那些袭击除了要摧毁当地的设施,还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袭击以色列的这个第三大城市(海法)并造成人员伤亡,肯定会产生威慑作用,因为美国和以色列根本没有做好参与军事对抗乃至卷入战争的准备。
虽然《世界报》的说法略显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伊朗接下来进行回应行动的重点——即不与美国正面冲撞,但需要给美国的中东密友以色列给予必要教训。
当然,鉴于伊朗当前面对的地缘情势极为微妙,德黑兰当局鲜有可能亲自出手“教训”,而最有可能借自身在以色列卧榻之侧的重要代理人——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之手完成计划中的回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