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为何在缅甸大选逆势取胜?
11月15日,缅甸选举委员会宣布了2020年大选的最终结果。缅甸执政党,由知名活动家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领导的“全国民主同盟”(民盟)再次获胜。
根据缅甸法律,任何一党如能在上院(民族院,共224席)、下院(人民院,共440席)一共取得超过322席,即可取得执政党地位。而今,民盟取得上院138席,下院256席,一共396席,确保了该党继续稳坐钓鱼台。这一小幅超越了2015年大选战果的局面,也大大超乎了外界观察家们的预期。
必须承认,在民盟2020年3月尝试修宪无果后,外界根据该党与军方、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等势力的力量对比,以及民盟也逐渐与地方党派、少数民族离心的现状,一度认定民盟的政治势力可能会在2020年后出现退潮。
面对这种反差,外界有必要从民盟的历史,以及缅甸的现状来找寻昂山素季阵营胜利的原因。
在2020年大选前,缅甸国内仍有动荡隐患,点击看解说
从在野党到执政党
对外界来说,建立于1988年9月27日的民盟一直具备着强烈的“革命党”属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民盟的起源和中坚力量大都来自于1988年8月8日的“8888民主运动”。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将几十万缅甸各阶层推上街头的政治运动,也是昂山素季步入政界的起点。
此后,随着昂山素季在1990年大选胜选后被囚,民盟也逐渐成为收留缅甸一切被压迫的进步力量、少数民族党派或边缘人士的最大团体,甚至有传言称,部分瓦解之后的缅甸共产党组织,以及在城市地区组建的“新缅共”也被吸收了进去。
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民盟在2015年后从在野党转变成为执政党,该党一方面满足了缅甸人民对于开明社会风气的需要,但另一方面,该党也同样要满足占全国人口65%的缅族城乡人口的民族需求,而非在少数留洋精英、知识分子、边境少数民族团体影响下继续向内比都开炮。
当昂山素季和她的侧近阁僚们需要面对社会意图,需要尽力弥合统治者和社会主流阶层之间的距离时,这就意味着民盟靠反对军队“暴政”、反对“缅族压迫”以及同情边境少数民族取得政治资源尤其是西方关注的时代过去了。
面对多数缅族民众从情感上支持缅甸国防军(Tatmadaw),理解并支持信奉上部座佛教的“极端武装”袭击若开邦穆斯林居民(即“罗兴亚人”)的局面,民盟是难以轻易逆风而动的。
目标转型的胜利
以昂山素季2016年率团祭扫缅军在缅北的战死者墓地为标志,民盟因此调整其“革命”、“进步”等主张,逐渐修复与缅军等极端保守团体的关系,民盟基层组织也与缅军一样在若开邦等地遭遇攻击。至此,民盟已经把目标从团结全缅135个民族,转向了取悦3,000万缅族国民。
这种取舍可能会带来局部利益的剧烈交换与损失:民盟从此在掸邦、钦邦、若开邦等少数民族对抗强烈的聚居区丧失民心,很多青年学生和活动家也离开民盟自立门户。但民盟同样确保了在缅族聚居的七个省和靠近伊洛瓦底江的四个邦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环顾缅甸国内相对保守的政治环境,民盟已经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形成了自己与缅军的利益深度绑定。2019年以来,民盟当局已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在缅甸全境建造昂山素季之父,缅甸“国父”、缅军缔造者昂山将军塑像。此举不仅提高了昂山素季、民盟在缅甸民众中的威信,也间接提高了缅军的威信,几乎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此外,民盟阵营在2020年下半年后的助选活动中也大肆宣传昂山素季与昂山将军的血缘关系。加之缅甸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长期尚可,只在大选期间出现大幅波动,在社交网络内容的洗脑式宣传下,不少城市居民都认为昂山素季及其麾下劳苦功高,这也让民盟的大胜具备了基础。
于是,随着民盟在11月中旬再一次锁定胜利,坐在缅甸政治宝座上的它正在从一个全国的、进步的、团结少数民族的革命党,蜕变成为一个立足于缅族的、维护现状的保守党派,进而变得既不全国,也不那么民主,幸而同期还有39个小党计划依附其下,使得民盟尚能确保其“联盟”的底色。而这种黑色幽默的局面,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缅甸政治的基色。
上文节录自第24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16日)《昂山素季为何在缅甸大选逆势取胜?》。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