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瓦尔代国际会议释出信号:安全为核 重东守西

撰文: 叶侃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瓦尔代国际会议近期在俄南部城市索契召开,虽然受疫情影响而参会人数有限,但其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大打折扣。其中,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大会演讲更是备受瞩目——尤其是其中所反映出的有关俄罗斯地缘战略走向的重要讯息。

以防务安全为核心竞争力

普京在演讲中格外强调俄罗斯作为世界安全担保者(guardian power)的作用,这既反映出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近年来日渐(自普京第三任期以来)明晰的地缘战略内核所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俄罗斯因其综合国力的短板而导致的无奈。

事实上,在度过了混乱无序、黯淡无光的叶利钦(Boris Yeltsin)时代之后,普京在前两个任期之内——外加梅德韦杰夫(Demitry Medvedev)的四年过渡期,一直试图在发展科技产业、提升经济活力上有所作为。在对外战略上,俄罗斯则主推“和平主义”,并最大限度地限缩对自身优势明显的军事权力之运用。由于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上述努力大都无功而返。

2020年10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通过Novo-Ogarevo住所(莫斯科)的视频连线参加了瓦尔代讨论俱乐部的第17届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Getty Images)

更为严峻的是,在推行上述“改善经济,限缩军事”的战略期间,俄罗斯的地缘空间屡遭西方阵营蚕食——典型者如格鲁吉亚与利比亚,而彼时的克里姆林宫在应对上却显得颇为窘迫与无力。

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并非自身竞争优势所在领域作为核心目标的战略,使俄罗斯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被动接受者”地位,进而自我切断了在地缘空间上主动进取的任何机会。

为此,普京从第三任期开始重拾以军事硬权力为核心的地缘战略,以军事安全合作为主要抓手,在各个重点地缘方向上梯次出击。

在乌克兰,莫斯科方面通过对东乌自治政府的全面军事安全援助,成功地将后者置于自身的绝对控制之下,从而成为牵制基辅方面的一枚重要棋子。

2020年5月23日,受俄罗斯暗中支持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onesk Republic)武装力量将西部边境线上的战备级别提高至全面警戒状态,以应对乌克兰政府军违反停火协议情况日益增多的情况。图为两名坦克团成员在主战坦克上警戒。(GettyImages)

在中东,俄罗斯通过精准有效的军事安全援助,在叙利亚和利比亚内战中都占得先机,且取得了预期的战略效果。

在远东,俄罗斯与中国的军事安全合作近年来也进行得有声有色。更有甚者,普京在本次主题演讲中表示“不排除未来成立俄中军事同盟”的意向。

在欧洲大陆,莫斯科方面通过常规力量、核力量双重威慑的方式,让欧盟方面在处理涉及前者战略红线的相关问题时颇为谨慎忌惮。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上述“安全为核”的地缘战略确实为俄罗斯带来了不少实质性的收益。

2018年1月13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 俄罗斯南部军区导弹团的S-400 Triumf 系统正在执行常规战备任务。这套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俄制反导系统,成为俄罗斯军事硬权力的重要象征之一。(GettyImages)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多年以来对军事安全竞争力的过分偏重与投入,正在透支俄罗斯的长远竞争力建设。

重东守西:梯次配置地缘优先级

本次演讲中,普京突出强调了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普京指:“当今世界,没有亚洲国家的参与,根本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

其中,对华关系部分更是占据重中之重,普京在演讲中数次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华关系的阐述:不仅提到有关军事安全战略层面的合作——比如帮助中国建造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建立军事同盟的可能性等。

而且在经济合作上也颇有亮点——公开提出了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意见。

两相结合,这样的表态或许反映出,俄中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新的高度——甚至不排除双方建立准战略同盟的可能性。

2018年9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向参加东方2018联合军演的中国军人颁发奖章。从普京第三任期开始,俄中双方的军事合作迅速发展。其合作互信之紧密,导致部分西方舆论甚至出现了“俄中可能结成新军事同盟”的担忧之声。(GettyImages)

相比之下,作为俄罗斯双头鹰外交的另一极——西方阵营,在演讲中所占的分量明显不足,且普京在阐述时多将其作为论述其他议题时的背景条件。

即便偶有直接涉及时,也多是以批判性的态度出现。比如在阐述自己的全球治理理念时,普京就以相当严厉的措辞批判了美国的霸权心态与单边主义思维。

而对于另一地缘强权欧盟,普京似乎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全篇演讲中,仅有一处提及德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且还是与中国同台出现的。

联系到近期俄欧双方围绕扑朔迷离的俄国异见份子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中毒事件发生的种种龃龉,以及俄气集团近来披露的对欧能源关系之前景的分析报吿——该报吿认为欧盟的油气市场已呈饱和之势,普京的处理方式或许意味着,对欧关系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所处地位将出现相对下降之势。

对于地处东西方之间的广大欧亚腹地,普京的演讲中也透露出明显的优先级排序。对叙利亚,普京明显表现出志在必得之势。而对于距离俄罗斯腹心更远的地缘热点波斯湾地区,普京则表现出强烈的邀请诸强权共同介入的意愿。

“波斯湾地区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安全合作组织,俄中欧美均应参与”,显然波斯湾地区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中属于“需要利益均沽,而无需绝对掌控”的半边缘地带,类似的表态在涉及利比亚时也可看到。

最为值得的变动出现在普京针对纳卡冲突的发言中,他罕见地公开表示希望美国协助俄罗斯进行相关调解。这预示着俄罗斯在近年频繁的地缘战略出击之后,已然出现疲态,从而极不情愿地在传统的内部边疆地带(Near Abroad)为外部强权的介入打开一道口子。

总而言之,在可见的将来,俄罗斯在双头鹰的西面战略方向(即与欧美阵营的关系上)将以防守为主。主要目标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西方阵营保持有效沟通,避免双方之间出现危险的战略误判。

此外,维持常规的经贸往来水平。与此同时,将战略经营的重点转向远东,其中对华关系是重中之重。

而在其间的广大欧亚腹地,则以地缘影响力为标准,从独联体地区、东地中海、泛中东地区分别划分优先级。在综合国力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在不同层级内都能取得合理的预期战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