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碳或难出口中国 澳大利亚应借机反思如何应对全球减排大势
彭博社10月12日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官方口头吿知中国发电厂和钢厂停止使用澳大利亚的煤炭,并将这一举动归因于中澳关系恶化,中国政府“惩罚”澳大利亚。对此,中国官方并没有回应,也没有明确的禁令出台。同时,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伯明翰(Simon Birmingham)和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也否定了这一禁令,称没有证据表明这是出于政治动机,对煤炭运往中国的限制很普遍,尤其是在钢铁厂和公用事业公司已经用尽国内配额的情况下。
尽管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官员并没有出面证实所谓禁令的存在,但是部分西方媒体和研究机构仍进行了各种臆测。美国之声(VOA)直接将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的禁令理解为“新兴贸易战的一部分”,并称澳大利亚呼吁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全球调查的举动惹恼了中国。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所长、前澳大利亚国防情报高级官员舒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认为,中国政府此举是向澳大利亚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
当然,也有媒体意识到以上种种臆测毫无根据。英国媒体《卫报》就发表文章称,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失去兴趣与外交无关,仅仅是市场动态。文章认为,在围绕中国及其终止煤炭进口的一些“疯狂评论”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市场动态,即中国长期经济政策发生了改变,这是导致中国减少进口澳大利亚煤炭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亚的铁矿、铝土矿也应当对此保持警惕。
澳大利亚政府和煤炭开采企业确实应该关注中国政策的变化,这将决定澳大利亚煤炭产业的兴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中国消费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每年产出的煤炭是澳大利亚的近8倍。同时,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亚煤炭(以动力煤和冶金煤为主)流入中国市场。可以说,澳大利亚煤炭需要中国,而中国并不一定需要澳大利亚煤炭。
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低碳减排的呼吁,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煤炭等非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吿》,2018年中国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9月,中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煤电占中国总发电量的60%以上。如果想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减少煤炭发电量,增加新能源发电规模。因此,业内人士普遍预测,中国即将推出的“十四五”规划将令新能源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光伏和风电发电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规划部主任何勇健表示,未来清洁能源供应主力来自风电和光伏,即使不考虑2060年“碳中和”因素,2050年中国电力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二也将来自风电和光电。
事实上,致力于减少煤炭消耗量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很多有能力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的国家都在付出行动。为了落实《巴黎协定》中的节能减排目标,欧洲各国政府已经相继列出放弃煤电的时间表:英国决定在2025年前关闭所有煤电设施;法国计划到2021年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芬兰打算到2030年全面禁煤;西班牙电力集团计划到2020年完全关闭燃煤电厂;荷兰将从2030年起禁止使用煤炭发电。
因此,澳大利亚应当看到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决心,合理调整能源发展战略。根据数据网站Worldometers,截至2016年,澳大利亚拥有已探明煤炭储量1,596.34亿吨,约占全球已探明煤炭储量的14%。2018年,煤炭一度成为澳大利亚出口额最大的商品。然而,化石能源是大自然数十亿年的积累,用尽之后便短时间内无法再生,出卖化石能源的发家道路必然无法持久。考虑到全球发展清洁能源的大趋势,澳大利亚必须早做打算。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在科技、工业等方面相较于其他资源型国家更有优势,也更有能力转换发展模式。因此,澳大利亚政府以及企业不应该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应该响应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号召,顺应低碳发展的潮流,转变发展思路,在清洁能源领域发挥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