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舆论:欧媒眼中的王毅欧洲行
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刚刚结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首次境外访问,访问了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和德国。
王毅此行旨在平衡日益不稳定的世界动态,呼吁国际信任与合作,但他是否说服了欧洲人?
欧洲媒体用“魅力攻势”(charm offensive)来形容王毅的访问。中国显然非常重视中欧关系。王毅外长回国当日,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秘书杨洁篪便已经启程,在访问完缅甸后,将随即前往希腊和西班牙。
疫情之后,中国两位最高阶的外交官员先后访问欧洲,充分说明了中欧关系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
诚挚的呼吁?意在美国的拉拢?
虽然王毅从未点明,但在他与欧洲领导人的会谈中,美国明明是房间里的大象。对此,欧洲媒体无不将他的访问与上周中美两国在南海的紧张局势高涨和中国发射多枚导弹的事联系起来。
德国《世界报》(Die Welt)在一篇题为《新的中国时代开始了》(Jetzt beginnt die neue China-Zeitrechnung)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在南海的飞弹和王毅的访问都是“试图将欧洲拉入中国阵营,对抗太平洋另一边的超级大国”。
王毅的访问揭示欧洲所处的“拉锯战”:此前,美国高层官员三次在疫情期间出访欧洲,其中包括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两次推动跨大西洋联盟对抗中国。
对此,不少欧洲媒体都有留意到,王毅告诫各国要避免“新冷战”,并再次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希望吸引深受疫情影响的欧洲国家。
毫无疑问,国际局势已然不再一帆风顺,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也在逆水行舟般地推动外交工作。譬如多年来,欧盟国家意志希望与中国签署中欧投资协议,而中国在一直表示愿意推动相关工作的同时,却也迟迟未与签署。而今随着疫情所造成的保护主义兴起、全球供应链面临大调整,中国也在迅速调整“改革开放2.0”的步伐。这也体现在此次王毅访欧过程中。许多提到王毅的欧洲头条新闻都集中在他的一句话上,他在巴黎的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发表演讲时提出,中欧投资协议可能在年底前就能达成。
几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尝试在国际关系促进多边主义,谴责霸权主义。很大程度上,这种立场也成为中国在与欧盟交往时的主轴。在与法国外长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会谈时,王毅也表示,坚持多边主义是他此次欧洲行达成的最大共识。
然而,这种没有明确针对对象的表态,如今却因当下紧张的中美关系,难以避免地迸发弦外之音。当中国呼吁“多边主义”时,欧洲记者听到的是“要选边站”。王毅在访欧期间,再次重申习近平2019年初访欧时所提出的“四个赤字”,中国媒体也对王毅相关表态做了大量表态。反之,欧洲媒体则少有关注此细节的,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中国对单边主义的否定,是对美国的影射及批评,而不是真正的伙伴关系倡议。
2019年,访欧的习近平针对当下世界频发的危机,向欧盟、德国及法国领导人提出了中国的看法及解决方案,也即“四大赤字”(信任、治理、和平和发展的赤字)。在此基础上,王毅此次访欧本质上也是尝试与欧洲搁置分歧,强调共识;问题是,欧洲人似乎不能忽视中欧之间的分歧。虽然在国际舞台上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但欧盟已将与中国的分歧视为他们关系的决定性特征。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国迥异于欧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还是一再升级的产业结构,都致使欧盟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systemic rival)。
贸易伙伴关系和政治分歧
欧洲媒体对中国外长访问的看法,在“赞扬贸易问题上的进展”和“指出阻碍中欧关系的政治分歧”之间不断摇摆。
在贸易方面,欧洲企业和欧盟多年来一直抱怨中国国企的不公平竞争、地方补贴、强制性技术转让以及对知识产权缺陷等风险。这种担忧可以在法国《世界报》专栏作家贝扎特(Jean-Michel Bezat)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看到的,贝扎特对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未来提出了黯淡的展望,质疑西方企业“是否能够长期适应深受国家强硬影响的中国市场”。
虽然旨在缓解这些问题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已经讨论了七年,但王毅访问之前没有什么具体进展。因此,中国高级外交官声称有可能在今年底达成协议的消息成为头条新闻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伴随着对于投资协议的兴奋而来的,是欧洲媒体一波又一波的提醒,即中国和欧盟之间并非事事如意。中国在香港和新疆的高压政策成为意大利和荷兰政客密切讨论的议题,这些政治人士也以“我有向王毅提及相关问题”为荣。
无论是王毅上周(8月25日)登陆罗马时,还是本周(9月1日)来到柏林时,当地媒体密切报道了在现场就香港和新疆问题抗议的人群。另一篇来自德国《世界报》的文章指出:“共产党领导层对前英国殖民地的镇压是王毅外长欧洲之行的一个争议性问题”并与《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一起报导德国参加人权委员会的议员们如何警告中国正在对民主反对派发动“下一次的大攻击”。
在荷兰,1943年创刊的荷兰基督教日报《忠诚报》(Trouw)发布评论问到,“布洛克(Stef Blok)外长本周真的向中国外长提出中国侵犯宗教自由的问题吗?”。
法国《星期日报》(Le Journal du dimanche)注意到王毅访问期间,在地媒体及政客与之针锋相对的时刻,将其文章标题定为“中国的魅力攻势为何失败了?”,举例评论说,在奥斯陆,“共产党的代言人想谈的是在北极地区的公共项目,最后却值得就新冠肺炎起源而争论不休,并警告挪威不要再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中国异议人士”。
除了人权问题,封杀华为的争论也在很多文章中出现。在Twitter上,有法国记者嘲讽中国官媒对此次访问的正面报导,其中一篇文章称“法国保证不会禁止华为”。该记者分享这篇文章,并讽刺道:“马克龙(Emmanual Macron)亦承诺在下次访问北京时为中共政治局跳大腿舞”。
“习近平的救火队员”
显然,欧洲舆论依旧认为“共同世界观”是中欧进一步推动关系的基础。虽然中国愿意在困难面前放下分歧,专注于合作和多边主义,但欧洲的各种声音却认为中欧分歧依旧大到不容忽视的地步。
法国《观点》周刊将王毅此访形容为“羞涩的魅力攻势”,认为王毅是“习近平在欧洲的救火队员”。一定程度上,这是没错的。鉴于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的变革,王毅的欧洲访问与其说是为了拉拢欧盟的“魅力攻势”,不如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在国际舞台面临的潜在外交危机,为中欧关系止损,使其虽然无法在现阶段好转,却也不至于恶化。
不过,王毅要消除欧洲与中国关系中的“火灾隐患”的话,仅靠重申“四大赤字”和分享多边主义的愿景是不够的。一再宣讲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并不足以令欧洲人“听懂”,更不足以令欧洲人认可中国的论述。如果中国想说服人们接受她的观点,不能仅仅重复其乐观主义,亦需要理解并解决别人的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