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民间宣泄情绪无可厚非 中国不必揶揄印度
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之前,中印在边境的对峙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双方在6月23日举行第一次军长级会议,持续11个小时,经媒体确认,双方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事态降温。
这是自1975年以来,中印双方首次发生流血冲突,一时间引发极大关注。边境局势陡然升级之后,两国外长紧急通话,表明立场,中方谴责印方跨越实控线的举动违反两国边境问题的协议。相比于印度几次订正伤亡人数,中方除了暗示有伤亡之外,并没有公布具体伤亡人数。这被舆论解读为中方稳定中印关系的决定,避免刺激国内民间反印情绪。
毕竟,以印度为例,在知晓印军人员伤亡后,印度民间情绪随即爆发。除了反华游行之外,还掀起了抵制中国制造的飓风,这一轮民意的宣泄也给印度当局施加了不小压力。以至于印度政府不得不于6月21日表示,已经给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上与中方打交道时的“完全自由”,这意味着,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印军可以使用武器。一旦走到这一步,那么肢体冲突很可能会上升到局部军事冲突。
每当外部出现争斗,印度的民族情绪都会在极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尤其是出现了士兵伤亡。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媒体造势和精英们或直接或暧昧的推动下,有印度民众当街把自己家里的中国制造电视砸毁,赢得一片叫好声。当激烈的情绪宣泄过后,人们却尴尬地发现,示威人群所穿的印有“抵制中国”标语的短袖,其实也是中国制造。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自局势升级以来连发几篇社论,其中题为《印度民族主义者莫用“抵制中国货”自嗨》直指这一问题,总编胡锡进在社论中写道 ,有报道说印度正酝酿对从中国等国进口的约300种商品加征关税和增加贸易壁垒,以及用印度设备取代中国电信设备升级4G网络,它们可能是印度的长期计划。胡锡进对此的回应是,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5倍,中国的军费按照西方的统计则是印度的3倍以上。中国已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印度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差距下,小经济体制裁大经济体并不容易,美国对中国的霸道做法印度不能复制。《环球时报》也将以上观点打包成英文,投向海外舆论阵地Twitter。
印度也在频频发声,其中最高调、对华最强硬者无疑是印度第二大英文报纸《印度斯坦时报》,然而即便是该报也发表社论《应对中国,必须将印度放在第一位》,称回应中国必须以印度的利益为导向。
该报在印度的读者数仅次于《印度时报》,由印度最大的资本家比拉家族控制,支持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担任党主席的国大党。社论一开篇先稳住国民情绪,吿诉读者,在应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时,应该把印度的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随后引入主题,列举印度在一些原材料上对中国的依赖,保证供应链的畅通也符合印度自身利益。而“印度利益”四字背后,是印度当前无法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莫迪上任6年以来,力推“印度制造”的概念,强调发展经济民生,但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赖政府数十年的规划与执行。莫迪在任这几年,印度经济增长没有超过前任总理辛格政府时期,甚至个别年份更低。有学者分析称,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是基础设施、思想观念、政治体制等硬件条件,以及软环境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以印度最大都市孟买为例,当人们落地国际机场之后,便可看到巨大的航站楼,颇具现代感的流线外观和孔洞设计,让人心中立即浮现“印度崛起”的直观感受。然而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则是破烂不堪的平房和垃圾遍地的街道。这样一个侧面,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出了印度的现实。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龙兴春认为,印度常常因政治而牺牲经济。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主要是经济强国的外交政策选项,结果却被印度频繁使用。疫情更加暴露了印度经济的脆弱。
从过去的经验可以看出,印度在融入地区发展或者全球化过程中总表现出了某种执拗和格格不入。一方面,国内改革推行困难,另一方面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警惕大于兴趣。去年11月,莫迪在谈判的最后关头,放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 理由是在关税、贸易逆差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各个角度来看,加入RCEP,对于印度而言都是利大于弊,印度在走到门口的时候选择转身,让外界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遗憾不已。
那么印度是否一直在误判局势呢?也许在印度当局看来,所有的选择都是符合当前国家的最大利益。至少一些中国学者是这样认为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分析称,不仅仅是与中国,印度与所有邻国的领土争端都没有得到解决,印度与中国的沟通完全不同频道,也没有摆正与中国相处时的心态。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在民族情绪裹挟之下,印度产生了对中国的两个误判,从而在边境地区一次次越界。第一,印度军队有能力与中国解放军一战。第二,由于承受美国的巨大压力,中国会对于印度的挑衅会相对包容。基于这两个误判,印度对于升级与中国军方的对峙并没有压力。
这一切看在美国眼里,是拉拢印度的好机会。《华尔街日报》引述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史密斯的话称:“这将增强印度将美国视为伙伴的决心,并加强与‘四方机制’其他伙伴的合作,以更好地抵御中国的侵略”。不过,印度一直以来采取不结盟政策。当局势过热的时候,印度一方会自动选择降温。
不过,中国没有必要揶揄印度民间的荒诞行为,同样的事情曾经也发生在中国,中日和中韩关系紧张之时,中国也掀起过抵制日货、韩货的声浪。不过,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教育民众,中国社会及其国民面对这种事件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譬如持续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民间对立情绪在加剧,但自始至终,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不理性的抵制行动。相反,购买美国产品是中美谈判中最容易达成的协议。
民间情绪的宣泄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焦点不应该随意模糊,尤其是决策层更不应该被不理性的民意所绑架,民意的歇斯底里,无法改变任何事情,闹得过头了,消耗的是自己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