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好一场旷世中美攻防战(上)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近数十年来,还从未有过任何事件能像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这样令全球停摆数月。这无疑是人们迈入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全球危机。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份全球试卷。各国各异的抗疫策略和“成绩”,也让我们得以更为真切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差异。

而原本就在国际场上举足轻重的中美两国,更是分别以“第一个疫区”和“最严重疫区”的现况,受到世人瞩目。

血腥的“疫情上半场”

回望中国疫情最严重的2月初,每日数百人病逝的趋势,引发国民惊叹。再看美国疫情最严重的4月初,数以万计的累计死亡,更让美国人惊诧地发觉,这个起初被人轻视的病毒,竟带走了比为期15年的越南战争还多的国民性命。

+3

更可怕的是,自4月中旬开始每日新增两三千余人病死的情况(4月16日和18日更分别创下4,928人与3,770人的骇人记录),打破了美国所有战争的记录——即使是美国南北内战最血腥的盖茨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和安提塔姆战役(Battle of Antietam),单日死亡人数也未超过3,600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血腥的诺曼底登陆D-Day当日牺牲约2,500人的记录也显得相形见惭。

如今,两国疫情皆已平缓。中国最初的“震中”武汉早在4月8日便已解封,生产生活秩序现正逐步正常化;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纽约也已迈过最艰难的时期,各地虽然仍未出现“转捩点”,却似乎也不再恶化,出现了“高原化”(Plateauing)趋势,白宫呼吁了数周的“重启经济”,也自4月下旬开始,逐渐获得愈来愈多的讨论,各州紧密谋筹“解冻”。

这表示,中美两国皆已完成这场抗疫之战的“上半场”,疫情迈入可控阶段。接下来,如何一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另一面在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全面推进复工,将是两国在“下半场”分别面对的共同挑战。

可是,两国“抗疫之战”的下半场又远不止于此。随着疫情减弱,有些争议会减弱,有些争议只会加剧。尤其是在原本就颇为动荡的中美关系之间,再小的问题也可能引发巨大争议。

美国户外家具制造商NorthCape位于芝加哥的工厂转为生产个人防疫物资。(Getty)

美国于“下半场”的对华攻势

过去一段时间里,两国围绕信息透明度、疫情源头、防控模式、担责与赔偿、国际影响力等多个领域展开了“真真假假”的争论——针对病毒的抗争或许已经成功,但围绕病毒的“博疫”却并未停歇,且也没有短期内停歇的迹象。

美国这边,白宫方面特朗普模棱两可,先后矛盾,时而看似无意地埋怨质疑中国,时而重申美中高层的互信与协作;国务院方面蓬佩奥(Mike Pompeo)愈趋扮演美国政府中的“对华强硬派”角色,甚至屡屡发出没有事实根据的指责,成为中国外交部屡屡炮轰的对象;国会方面以科顿(Tim Cotton)、克鲁兹(Ted Cruz)、卢比奥(Marco Rubio)等共和党人为代表的议员多次以陈述事实的口吻宣传尚未获证明的假设,以极具争议性乃至混淆视听的措辞,发起对中国的舆论攻势。

与此同时更需留意的是,近三个月来,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国会亦持续在贸易关系、技术竞争、媒体往来、港台、涉藏等很多问题上出台新的政策举措,对中国全面施压。美国反对党、智库、媒体等,近来涉华政策的报告和评论亦有所增多,基调同美国对华政策相呼应,甚至呼吁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更强烈的政策。可以预见,在今年美国大选过程中,中国必然会是一个比以往更加核心的议题。

中国转守为攻

反观中国这方,近两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智库、媒体、民间舆论,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都被中国视为重中之重,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针锋相对,敢于亮剑”,政府和社会对美国“反华”言行的容忍度皆大大降低。今年4月,欧亚集团基金会(EGF)发布年度“全球对美国民主的看法”民调,相较于去年的民调结果,来自中国的受访者对美国的好感度也下降了20%,对美国民主的好感度下降了15%。

针对此次疫情,科学界对病毒的众多研究中,任何稍有一点指向“病毒有可能最初发源于美国”的内容,都会被进一步扩大乃至片面曲解,并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泛流传。针对美国的“中国病毒”论,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个人Twitter账号抛出“病毒有可能由美军带入武汉”的说法,并称美国欠中国一个解释,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3月16日,杨洁篪应约同蓬佩奥通话,杨洁篪直言“美国一些政客不断诋毁中国和中方防控努力,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中方正告美方,任何诋毁抹黑中国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中方坚决反击。中方督促美方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出发,与中方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外交部近来愈发频繁地以这类严厉措辞“正告”美方,措辞之厉堪称数十年之罕见。

很明显,中国不愿再逆来顺受了。

危难之下的“决断”和“机遇”

中国是此次疫情的第一个“震中”,这是各界普遍的认知。而当全球确诊案例相继爆发,乃至美国竟成为最严重的疫区,连关键的总统大选初选都能因疫情而按下“暂停键”,中美关系也迎来了数十年未见的最大危机期。

颇为有趣的是,面临这次危机,中英文“危机”一词的词根脉络,也映照着两国对疫情的处理态度。

英文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krisis,意为“决断”;特朗普政府在面对此次疫情时,也一直在“采取强制社会管制举措与否”、“诿过中国及世卫与否”、“复工与否”等问题上一再做着决断。而中文“危机”一词,也恰是“危难与机遇”的组合,面对疫情,中国政府一直在应对危难的同时,尝试化危为机。

4月22日,特朗普以保护就业为由,签署暂停移民60天的行政令。另一方面,在封城措施下,美国各地接连爆发反对居家隔离令的示威游行。(AP)

在此认知下,美国方面以共和党和白宫为代表的执政方显然已经做出决断,要一面努力扭转自身抗疫不力的形象,试图将国内疫情与中国绑定;另一面也在疫情之下加大对国内企业及国际社会的动员,继续推动以“脱钩”为名的“去中国化”政纲。可以预估,除了政治、舆论、科技、商贸以外,美国也会于2020年间再度以香港、台海、新疆、西藏为对象,挑动中国主权问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国,在向全球公开共享各类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向多国提供医疗支援,且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并未因本国新增确诊病例的迅速减少而对口罩、呼吸机和其他设备的生产减产,反而在加大马力生产,向世界百余个国家或卖或捐。习近平则在整个3月4月期间一国接一国地与各元首通电致讯,协调抗疫,表达愿意予以支援的诚意。外交部等部门也一改此前“严谨内敛”的作风,高调传播中国抗疫经验,乃至传递“中国方案”对各国的借鉴意义——此番“出位”的外交策略,无疑凸显中国政府尝试“转危为机”、“转守为攻”的意图。

最终的结局尚需拭目以待,不过可以基本判定的是,类似“决断”和“化危为机”的处理方式,将成为美国及中国对待此次疫情的基准。

未完待续:

疫情之余 中美相博的究竟是什么?(中)

疫情之后 以何种眼光再看中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