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提要求 中国对世界形势的一次进攻性表态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特别视频峰会3月26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四点倡议,但在阐述倡议时,他多次使用的措辞是“必须”“要”。“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要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要集各国之力”,“要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要发挥二十国集团的沟通协调作用”,“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保护弱势群体”。
在G20视频峰会之前,习近平25日晚同默克尔(Angela Merkel)通话称,“要兼顾当下和长远,统筹国内效应和全球影响,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市场、保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同时推动市场开放,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在G20视频峰会之后,习近平27日同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通话,他说“当前情况下,中美应该团结抗疫”。
“应该”、“必须”、“要”,这些措辞语气并非商量,而是强烈表达了中国的主张。
在疫情防控上,中国能够十分坚定地要求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拉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背后是中国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两个月扭转控制住疫情,扭转局面,这一点十分关键,中国有充足的话语权。
尤其在各国都急需抗疫物资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向英日韩等18国提供了物资采购便利,向80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向100多个国家分享了抗疫经验。可以说,随着生产发展的逐步恢复,中国将是各国抗疫物资供应的关键一环。
本国疫情爆发之初,中国致力于避免成为攻击的对象。在美欧成为全球疫情新的震中,自顾不暇时,中国迅速转变姿态,对担当公共卫生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角色做好了准备,没有畏首畏尾。这已非积极有为、主动有为可以概括。从被称为东亚病夫,被指责是中国病毒,到现在要求各国如何去抗疫,这样的翻转完全是在进攻。
中国正在利用西方的缺位以及自身的优势,向长期以来的对华偏见发起进攻,向阻碍世界形势转圜的障碍发起进攻。
在全球经济形势上,习近平强调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要兼顾当下和长远”,“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什么是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兼顾当下和长远?这些话语的背后实际上是奉劝各国不要只是用救济的眼光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不解决根本问题,真正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建立在健康的经济肌体上的,致力于长远发展的结构性改革必不可少。
结构性问题早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动力释放的主要问题。2016年,习近平在杭州G20就提出,应该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为各国增长注入动力。从2016年提出结构性改革,到如今要求“兼顾当下和长远”,这其实是在追问各国“为什么遇到疫情后经济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打击,为什么经济社会的防御能力如此不堪一击”,不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反思,就无从谈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G20各成员方都提交了各自的中期增长路线图,其中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没有这次疫情之前,各成员方的关键政策承诺侧重点就各有不同,没有关于相互协调的说明,存在相互竞争或相互抵消问题,甚至导致“零和博弈”造成对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外溢效果为零甚至为负。这次疫情之下,更是乱了手脚。概括来说都是“有整体目标,无全面协调”。中国提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针对当下各国自行采取经济刺激方案而来,更是对各国经济政策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弊端而来。
不进行结构性改革,不加强整体的宏观协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6年杭州G20以来,但凡重要的国际经济场合,中国都会发出呼吁,提出倡议,一直在巩固自身的主张。此次G20特别峰会,习近平的用词是“要”,态度显然愈发强硬。
作为率先管控住疫情,并一直持续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大国,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对构建相互包容和更公平合理的经济发展态势发起进攻。此次疫情,考验的不只是公共卫生管控能力,更是对各国的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治魄力的全面检阅。谁能尽快管控局势,谁能率先从危机中走出来,一步之遥往往已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