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回音壁:病毒恐慌搅动全球反华情绪升温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2月6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全球风潮仍在继续。随着2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现感染患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场疫情也开始愈发明显地展现其破坏力。

一时间,戴着口罩在全球各地穿行的华人,尤其是中国公民,成为各地颇为刺眼的存在。各国政府纷纷发声,反对排外情绪,但各界已然可以发现,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反中”甚至“反华”的恐慌风潮已在逐步升温。

在疫情的压力之下,各界一方面满心忧虑,一方面对中国也尚算抱有信心。与此同时,全球政界财经界人士亦都认定,中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必将波及全球。

+1

譬如美联社和美国CNBC频道都在2月4日前后转载了巴克莱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预测,认为这场疫情或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2至0.4个百分点。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便在3日与4日先后表态,认为中国经济依旧有韧性,政府财政、货币、金融应对措施充足,应当可以缓和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但更多同时亦有不少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将遭受颇大打击。国际评级机构穆迪2月3日发表最新报告,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都将造成严重冲击,预估中国第一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将降低2个百分点,唯影响将是暂时性的,而全年增长率料维持在5.8%。

事实上,不乏有舆论研判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甚至难保4%的关口,穆迪该预判尚算乐观。而相较于各国对中国经济的态度,各国对华人的态度就更令人堪忧。

面对人员来往的实际阻断等实际问题,中国外交部在2月6日的发言就颇能说明问题。北京试图劝说各国“从维护双边交往合作大局出发,不要限制双方航空公司运营航线航班”,但对受疫情影响的很多国家而言,“限制交流”确是民间的共同呼声。

相对于即便染病也不常戴口罩的西方人,中国各地民众因疫情威胁而纷纷面戴口罩的局面无疑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美联社)

↓↓↓想看全球各地的检疫情况,请观看图辑:

+4

在全球20多个确诊肺炎病例的国家中,刚刚在2月1日出现中国之外全球第一例死亡患者的菲律宾,无疑是当下情绪最突出的。

环顾拉普勒(Rappler)、《菲律宾星报》等菲律宾主流媒体近一周的动态,外界不难发现,自从1月30日该国检出第一名确诊患者之后,该国民众就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其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不应继续把目光集中在“毒品战争”,而应该马上发布针对中国的措施,如旅行禁令等,否则就是在“杀害人民”。

当这种惊恐的情绪与民众对杜特尔特的不满混合在一起时,菲律宾民间的情绪就随之升温了。

对此,菲律宾最有影响的ABS-CBN电视台已从1月31日开始连续发表报道,谴责“种族主义”,大呼“病毒不分国界”,更借马尼拉华埠、华商向政府、路人发放口罩的善举强调菲律宾华人的贡献。但这一切较之社交媒体上对华人“吃蝙蝠吃蛇”的宣传,终究是杯水车薪,菲律宾本地华人甚至还需要发帖向其他菲律宾人强调,称自己从小在此长大,决计不会“吃蝙蝠”并携带病毒云云。

新冠肺炎在菲律宾的第一名死者虽然只是一名输入型患者,即一名中国游客,但疫情的威胁已经令所有人簇拥到药店门口,希望买到口罩防疫。(美联社)

事实上,发生在菲律宾的事情只是一小部分,近一周来全球其他国家的惊惧、不安以及迁怒于中国人的情绪,正因疫情的发展而逐渐酝酿。由于很多国家的确诊患者大多数是来自中国的输出型患者,这使得当事国的“仇外”情绪就难免会油然而生。

环顾路透社、《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从1月下旬至今的报道,外界可以发现一条颇为明晰的轨迹,这正如路透社在1月30日时谈及的,即反华情绪正与冠状病毒一起传播。

譬如意大利,在1月30日一对67岁和66岁的中国夫妻游客被确诊感染肺炎后,该国随即在当日“暂停与中国往来的所有意大利航班”,并在一天后进入全国紧急状态。该国此举不仅促使意大利民众蜂拥前往药店购买口罩,也让罗马等地的商铺、咖啡馆贴起告示,称“因防疫不接待所有中国客人”。罗马知名的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Santa Cecilia Conservatory)甚至在2月1日要求把校内全部“亚洲学生”隔离检疫14天。

随着疫情发展,美国个别城市也上演抢购口罩的一幕。(美联社)

尽管在意大利《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干预下,很多涉事商店撤下了告示。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还在2月6日亲自前往了华人聚居的罗马埃斯奎利诺区。博洛尼亚等华商聚居城市的市长等头面人物,亦亲自出面参加华人组织的“我不是病毒”等活动。但总体来讲,在疫情尚未消退之际,这种情绪是难以消退的。

当然,在西方的其他一些发现病患的地区,这种情绪本身还带着另一种色彩。这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一份公告中将“仇外情绪”形容为面对疫情时的“正常反应”一样不负责任。

在法国,知名地方大报《皮卡德信使报》(Le Courrier Picard)发布的一篇题为“Alerte Jaune”(法语,意为黄色警报)的头版头条文章就引发了媒体骚动,法国媒体人士固然痛批此语涉及“黄祸论”,《皮卡德信使报》也不得不公开道歉,但这本身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因为疫情对中国人的紧张甚至错乱情绪。

法国电视台和路透社曾分别在1月下旬报道过一个故事:在斯特拉斯堡,一名中国留学生去超市购买蔬果时,其身边的另一位顾客曾询问其国籍以及“是否带毒”。在得悉此人是中国人后,这位法国顾客便厉声呼喝,要求留学生不要碰触自己可能想买的东西。对此,这位中国留学生曾向法国媒体抱怨,称此举“即便不是出于种族主义,也是相当有偏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国的“反华”风潮恐怕终究只是一种基于惊慌而来的表现,它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反华”、“排华”仍有相当差距。考虑到这种情绪不仅无助于防控疫情,反而会人为制造恐慌,西方各国其实也在尝试压制这种风潮的蔓延。加之中方也宣称“采取了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防控工作正在取得积极成效”。或许,这种“反华”情绪的平复也只能交给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