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搭配“中俄+”模式 三国军演何以与别不同?
12月27日至30日,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三国军队在北印度洋和阿曼湾国际海域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首次与中俄联合举行军演。据三国军方介绍,此次演习是为了打击海上海盗行为及恐怖主义,促进战略航道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俄军方经过近15年的合作,开始将这种关系进行拓展,“中俄+”军演模式登场。这种“中俄+”模式不是西方国家之间的那种军事同盟,也不是单纯是为了向第三方秀肌肉,而是一种全新的以中俄为主的多元化军事合作模式。
从三个国家不同的角度来看,此次演习意义非比寻常,毕竟三个国家在美国眼里不是竞争对手,就是敌人或威胁。对于伊朗而言,它40年来曾与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阿曼等不同国家举行过多次海军演习,但此次则是和中俄首次联合军演。由于眼下伊朗受美国封锁和制裁,伊朗加入演习也有一定的政治内涵。从中俄的角度看,这更能体现军事层面的共同体意识,也符合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布局。
过去14年,由陆地到海洋,由协作到合作、由合作到深化合作、再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最后到海陆空三军配合的多维度“立体”军事演习,中俄军方经历一个成熟的战略合作期。而且,其中的转型,大多和地缘政治的演变息息相关。比如,2005年的首次中俄联合演习,名叫“和平使命-2005”,适应了上合组织成立后应对地区安全及反恐任务的需求。从那以后,两国“和平使命”演习都会照常上演。
到了2012年,中俄的合作由陆地转向了远洋,“海上联合”演习模式登场。当时适逢美国的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推行重返亚太或亚太军力再平衡战略,中日领土争端、南海争端矛盾突出,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俄两军便上演了“海上联合-2012”的军事演习。一方面,俄罗斯借此凸显自己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中国更多地强调让地区国家参与地区事务。
自那以后,中俄军方在海上的联演就开始机制化和常态化。到了2015年,中俄便举行了立体登陆演习,两国部队向俄方太平洋沿岸地区派出了400余名陆战队员,强化两栖作战的协同与配合。到了2018年9月在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楚戈尔训练场的“东方-2018”中俄联合战役演练,中俄的军事演习规模“空前”,且和之前的“和平使命”和“海上联合”军演不同,两军的合作已经到达协调作战指挥结构和武器系统的紧密程度。
2019年7月下旬,中俄双方战略轰炸机和预警机参与的首次联合亚太巡航。俄国空军出动两架图-95战略轰战机和一架A-50预警机,中国方面则出动两架轰-6战略轰炸机和一架空警-2000预警机,双方举行了首次联合亚太巡航。俄国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说,作为俄中伙伴关系的一部分,此类联合巡航今后将在亚太地区常态化。
这种军事合作的转变也和中俄政治互信的与日俱增是离不开的。有分析认为,面对美国压力,中俄两国正因各自利益驱使进一步靠近。
比如,近两年西方国家领导人聚会的时候,中俄领导人都会巧妙互动。2018年6月加拿大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期间,法德等国忙于应对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各种单边和孤立主义政策,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则在北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同意完善俄中军方现有合作机制,拓展军事和军事技术领域务实合作。同样,今年就在西方国家领导人齐聚法国纪念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75周年之际,习近平访问莫斯科,和普京签署一系列贸易协议和投资意向,并宣布建立更广泛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
所以,中俄的政治互信一直在加强,进而也促使两国军事互信与合作的强化。一方面,中俄两国都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中国面临美国的贸易及技术冷战,而俄罗斯则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双方都有强化彼此合作的意愿。中国可以从俄罗斯拿到能源,俄罗斯则可以通过中国拿到资本以及一些产能,这是一种双赢。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愿意在地区及全球事务担任积极角色,无需中国主动拉拢,而是两国战略利益使然,合作程度很高。
正是这种在政治、经济上的高度互信与合作,才奠定了两国军事上强化合作的强烈意愿。这也是“中俄+”军事合作模式的一个基础。但这种模式绝不是排外的,或者针对第三方的。和中俄联合军演的对象今天是伊朗,明天或许就有印度,亦或是其它有意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国家。
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那种盟邦关系不同,这种模式不是盟邦合作,而是一个根据地区局势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军事合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给予第三方国家更多自主性。西方的同盟关系,从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便开始瓦解,到了特朗普上台,盟邦互信降至最低。中国不结盟,但能通过这种军事合作模式,达到西方结盟的同等效力,这才是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