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警惕对抗情绪上头 别让中美博弈吸干舆论氧气
中美贸易战拉锯一年以来,中美博弈也在更广泛的领域铺陈开来。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尖锐对立,一方面是命运多舛的经贸谈判,应该说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足够动力,12月13日,中美双方先后确认,第一阶段协议共识达成,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按下最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次暂停键。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现实的复杂也可能会导致大国角力的方向失焦。最近不少中外学者都表达了对中美经济“脱钩”的担忧,更有人认为,“脱钩”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为事实。
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美国将进入2020大选年,中美关系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又将迎来什么挑战,贸易战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围绕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新争议,又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围绕以上话题01采访中美关系研究学者,从政治、经济以及大国关系的角度剖析中美关系。本篇访谈对象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中心主任达巍,此为第三篇。
01:中美博弈战线拉长之后,其实最近也出现反思的声音,有学者撰文称,中国不应该陷入“过度美国化”,过度美国化之后,中美关系一旦紧张,心态就会立马反弹 ,从而又陷入一种对抗情绪之中,对此你怎么看?
达巍:因为中美对抗如此激烈,导致中美关系占据中国公众对外的全部注意力。其实世界很大,美国只是其中一部分。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与恶龙搏斗的人,要小心最终也会变成恶龙。这个世界很丰富,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关注美国,也没必要美国怎么做,我们就学着怎么做
中国很难改变美国的做法。美国对待中国的方式,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对世界的认知。美国近些年的手段,会让更多人相信,世界就是遵循丛林法则。我作为国际关系的研究者,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世界不是简单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丛林法则能够完全解释的。
所以,我们的世界观不能因为美国变得过分现实主义我们不应该陷入过度对抗的思维中,也不要过度溢美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国家,中国的问题还很多。综合来看,中美博弈的确消耗了太多精力。我们要警惕不要因为这种对抗扭曲了我们的心态以及对世界的基本判断。
说到底,美国怎么对待中国,中国无法改变,只能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国内经济有下行压力,贸易战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主要的因素还在于自己。
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上,或者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做这些事,其实更有助于增加对美博弈的底气。如果当前只盯着博弈本身,其实反而是舍本逐末了。如果在美国的逼迫之下,中国也不断沿着他们的逻辑去对抗,最终导致最终中美来一场生死决战,我相信美国肯定会承受很大损失,但中国的损失可能比美国更大,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01:贸易战初期和几次谈判遭遇挫折期间,中国国内的民意出现了对抗的高潮,民族情绪高涨,但这种对抗本身其实对解决问题并无助益,在你看来,对中国而言,当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达巍:今年的贸易战和香港问题对中国民意影响非常大,这两件事激发中国民众对西方的愤怒,这一点当然可以理解。莫雷事件也折射出一种集体愤怒,这其实也是因为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中国的心态发生变化,有点不太平静。莫雷的做法失当,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我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心态不够平静,不够成熟。如果整个社会进入全民高度对抗的氛围中,十分令人担忧。
中美关系的确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在美国并没有人在意莫雷又在Twitter上发什么,无论他是赞美中国还是诋毁中国。而中国恰恰相反是在意的太多,这反映出中国民众的普遍心态还是有点脆弱。
美国对中国当然重要,但是中美的长期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中国自身,而不是取决于能否打败美国,美国是不可能被中国打败的,中国也是不可能被美国打败的。能打败美国的只有它自己,同样,能打败中国的也只有中国自己,所以,对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