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选举魔咒:遇见问题就投票

撰文: 徐秋梦
出版:更新:

要论当代的国际政治中最跌宕最长篇的一部“大片”,那便是英国脱欧。为了脱欧,英国闹了三年,乱了三年,“脱”或是“不脱”,俨然成为了一个世纪谜题,首相也因此换了三任。

12月12日,英国再次举行大选。这次大选极为罕见,因为英国近百年来从未在圣诞季举行大选,这是首次。更有意思的是,约翰逊(Boris Johnson)本年7月才刚在保守党内的党魁选举高票胜出,顺势成为了英国新一任首相。按照正常情况,下次选举要到2022年才会举行。

万万没想到,不到半年的光景,新一轮的大选被提前了3年举行,而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约翰逊10月31日的脱欧时限被议会否决,他意图利用再次大选恢复保守党在下议院的多数席位,以推进他10月份与欧盟达成的新版脱欧协议。

对于这一次的大选,约翰逊原本胜券在握,此前11月16日公布的4项民调结果显示,约翰逊所属的保守党领先工党10到17个百分点。保守党的支持率是45%,创2017年以来最高纪录。

但是,随着投票日的临近,保守党与工党差距收窄。最新民调显示,12月12日的投票中,保守党将获得43%的支持率(339个席位),或赢得28席优势,但悬峙议会(即没有任何政党获得议会多数议席)的可能性增大。

从三次大选的发生,可以看到英国政坛处理“困局”的一个规律:出了问题就选举。可是选举显然未有解决问题。英国之所以落得如此境地,主要与两方面的原因有关。

一方面是选举制度被滥用。选举是体现一个国家政体民主、平等、有效的方式,有利于甄选民意代表,传达社会意见。但选举制度并不是“万灵丹”,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一遇大事就选举,似乎希望能从选举之中找到解决之法。但一场又一场的选举不仅没有平复英国与欧盟原有的分歧,“脱欧”更是把英国政府逼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对代表制的迷思,每一位英国公民都期望被国家所代表,都想通过自己手中的选票为自己发声。但英国政治和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公民是否被代表”,而是社会缺少一个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共识。这种撕裂之情况又是源于一些其他的问题,譬如英国对作为欧盟成员的利益和责任认知不清,社会教育及就业资源的畸形,致使社会两极化。这些种种问题都是导致英国陷入“脱欧”僵局的关键因素。

英国显然已经深陷“解决不了问题,就选举”的“魔咒”之中,在不断举行选举的过程中又滋生出更多的问题。如今,英国大选正式开启,保守党本来胜券在握,可在最后关头民调优势却一再缩小,悬峙议会机率增加,约翰逊是否能恢复保守党在下议院的多数席位都不得而知。回想2017年特雷莎·梅(Theresa May)在民调优势的情况下举行大选,最终却“功亏一篑”,即使约翰逊此次适当扩大议席,也当属侥幸,当初寄希望于能靠大选赢得民意支持的初衷,而今真的能得偿所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