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自贸协议进入读秒时刻 印度在东盟峰会对中国的最后勒索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曼谷时间11月2日前后,有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谈判的进程仍在吸引外界的高度关注。当这一本应在2015年达成协议的倡议终于要迎来收官的最后时刻时,来自中印之间的最新动向就令人颇感唏嘘。

此前,外界一度以为中印在10月11日至12日间的首脑非正式会晤前,最终确立了双方自贸协议、进口关税等细节,不想印度的抵触态度仍是一大难题。

在峰会开始前的10月28日时,《印度斯坦时报》等权威媒体即披露称,当下日本正试图说服中国降低印度进口关税等要求。亦有印度官员指出,称该国商工部长戈亚尔(Piyush Goyal)还在10月初曼谷召开的RCEP部长级会议上,曾就此前基本商定的反倾销机制又“一反常态地提出诸多超预期的保护性措施”。

这一现状就让外界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和印度在进出口等领域上的客观现状与矛盾一直是阻挠RCEP进一步进展的最大难关。当本次东盟峰会业已成为RCEP协议谈判的最后一步时,它也将成为新德里向中国索要最后一笔赎金,借以让这一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的协议得以通过的机会。

+1

万事俱备 只欠印度

当年号称要在2015年完成签署,后又与已破产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分庭抗礼的RCEP已经酝酿的太久了。尽管以中国总理李克强为首的多国政要曾多次发表倡议,力争该协议能“在2015年底结束谈判”、“在2018年结束谈判”。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直到2019年11月,这场马拉松谈判才最终到了冲线的时刻。

RCEP因其涵盖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投资等传统经济议题以及知识产权、数字贸易、金融、电信等新议题而引发激烈讨论。其目标不仅在于要实现贸易自由化,还要大幅削减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限制及其包括关税在内的其他非歧视措施。

由于参与该协议的16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因此,缔约各方在订立协议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在缔约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就成为关键。而该框架之下体量最大的中、印两国就难免因此瞠目相见。

莫迪上台之后,印度虽然短时间地兴起了一阵购买印度制造国货的风潮,但这种势头并不能持久,主要还是因为更多印度人并不会因为政治宣传而养成特别的消费习惯。(视觉中国)

中国商务部专家认为,印度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其整体关税水平偏高。印度当局认为其国内产业发展比较脆弱,其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大多是在政府的保护下发展的,因此莫迪(Narenda Modi)也担心RCEP开放后对本国经济冲击较大。这一因素导致印度在2017年时未能马上接受相关协议。

相比之下,北京眼中的“不确定因素”,如日本等国反而在RCEP的谈判进程中选出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日本不仅在2018年5月后强调“愿与中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到2019年7月中日首脑会晤后,东京还明确表达了“支持自由贸易,推进RCEP谈判”的意愿。在日本、东盟等国媒体也在2019年5、6月风传RCEP或有“不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3国方案”时,相关各方对印度的不耐烦也已跃然纸上。

新德里的担忧

至此,外界也终于可以确认一个事实,即RCEP好事多磨的关键与印度有极大关系。

必须承认,印度在RCEP谈判问题上并非要主动实施阻挠,新德里方面即便是在中印关系因洞朗风波而骤然变冷的2016年,也不忘与中国就“市场开放程度”和“商品关税减免细则”进行紧密协商。新德里的技术官僚们也确认了一点:中印间虽然形成协定还有待时日,但两国从一开始就已经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达成了部分共识。

莫迪上台后掀起的一股以印度教思想为核心的尚武、爱国热潮是有效果的,但这种爱国宣传并不能改变包括印度军人在内的很多普通印度人的消费习惯,更有甚者,很多印度人还把中国小米等公司在印度本地生产的手机视为国货。(视觉中国)

但是,印度与中国居高不下的贸易逆差早已成为印度政界、商界及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RCEP谈判中印度政府的关注点。印方数据显示,在2014至15财年中,印、中两国贸易逆差超过520亿美元,占印度贸易逆差总额近一半。到2018至19财年,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仍维持着536亿美元一线,考虑在21世纪初时,印度对中国甚至还一度维持贸易顺差,这种局面是值得忧虑的。

从2016年开始,《印度时报》等已担心在自贸协定框架内,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会大举抢占印度产商品的生存空间。这一现状也已从2017年开始被印度国内右翼团体利用,强调“任何一个关税领域的改动都可能削弱印度本国工厂和农业生产”。

中印首脑在2018年的非正式会晤让两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得以加强,但两国高层之间的接触对RECP的推进仍然影响有限。到2019年9月,《印度快报》还发表社论,称RCEP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新德里需要加快谈判进度,力争在2019年11月底前完成谈判。

的确,中国的手机、钢材、工业产品以及玩具等产品已经在印度市场占据较大空间。为此,印度的钢铁、乳制品等行业已公开反对加入RCEP,更担心本行业受到冲击。

以莫迪为首的印度各界人士深知,加入RCEP有助于外界向印度基础设施等领域注入资本,这其中功效最为显著的莫过于铁路等领域。图为2019年2月时开通的新德里至瓦拉纳西专线,该线路使用号称“印度最快”的“致敬印度号”(Vande Bharat Express)快车,最快速度约为每小时180公里。(Getty

对此,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已在2019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态。他认为印度拒绝加入RCEP将使“出口业处于不利地位”,而印度的国家利益不能被个别行业所挟持,必须从整体角度看待“国家利益”。更不用说即使没有自贸协定,中国在多个领域也具有市场优势。而这一表态也成为印度将签署RCEP的强烈信号。

印度为何转寰

根据印度《经济时报》、联合报业托拉斯(PTI)披露的情报显示,印方在2019年9月下旬后其实已经基本与北京达成了初步方案。在9月时,印度与中国的讨论细节固然“仍在进行”,但双方还是确认了先对28%输华商品“立即取消关税”,并对剩余的72%的商品在未来5年、10年、15年和20年内分阶段逐步减免关税的长期方案。

此外,根据从新德里方面取得的情报,印方除去确立了免税的进程之外,印度要求在协定中引入“触发机制”的谈判进程已取得进展。这一机制也是印度在中国制造业占据压倒性优势时寻求的保护手段。即某一类商品如突然大幅进入印度市场并构成倾销,印度有权对来自该国的商品采取临时提高关税措施。这一点近乎于印度在RCEP基本确立之际索要的最后保护手段,新德里在这一机制上反复无常,向北京多要赎金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面对南亚周边各国纷纷改善对华营商关系的现状,以莫迪为首的新德里当局无疑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新德里的思维定势还是约束了他们的行动。(路透社)

印度终究不愿错过RCEP这一历史性机遇和平台,首先,加入RCEP协定意味着印度参与到全球高端产品的供应链中,而更多地加入国际市场,恰恰可以弥补国内市场的低迷走势。更不用说中国资本的流入,本身就可以弥补印、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印度当前经济下滑近期严重。据印方统计数字,2019年第二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只有5%,是莫迪2014年出任总理以来的最低增速。当印度2019年全年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6%时。经济发展失速将成为莫迪政府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再者,印度如愿意在立场上退让,其他国家也会给印度照顾,RCEP谈判对于不同国家要求不同的时间表和开放水平,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对新德里当局来说,中、印之间的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在当前全球贸易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已经十分明显。在莫迪方面未来可能还会对北京有更多想法之际,此番对RCEP的态度,或许也将成为某种北京口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