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印度学者:中国崛起正在被印度理解

撰文: 贺帷 吴婷
出版:更新:

《国家地理》探险家保罗•萨洛佩克为追随早期人类的脚步正在进行长达10年的环球徒步旅行。在行至亚洲时,保罗说:“亚洲地域无边无际且复杂多变,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拼接的微观世界里,不知是何力量将它们松散地连接起来。”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亚洲的古老文明,也常常给人一种错乱感。
印度究竟是怎么看中国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新德里亚洲学者联合会主席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接受01记者采访时,部分地道出了印度的想法。

01:印度10月初用高规格接待了习近平。我们认为,这次访问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印两国的外交心态,从原来的过于陷入边界冲突等事由,变得求同存异,更开放也更务实,更能理解彼此的政策和行为。对此您怎么看?

Singh: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的一位年轻首相也就是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与邓小平会面,邓小平曾说,作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就都会聆听”。 邓小平说在这话是在30年前,3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印度在世界的影响力都不同于以往。在今天中印两国领导人见面,毫无疑问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事件。毕竟中印两国人口规模加起来有27亿,如果这两个国家分别努力为两国人民谋福利,就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大国高举美国优先的大旗从多个国际组织中“退群”,使得中印关系的范畴远远超过了双边关系。

具体到这次习近平和莫迪的非正式会晤,我认为非常具有开创性,总结起来有三个点:首先是非正式会晤没有正式的议程设置,对于议题的讨论十分开放、灵活;其次,非正式会晤意味着没有达成协议的压力,所以两国领导人能够十分自由的交换意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非正式会晤没有舆论的压力。而且从武汉到金奈,可以看到两国领导人的身体语言都非常放松。习近平说,这是一次十分 有意义的经历,正如他所说,他们之间进行了心对心的交流。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印刚刚建交,当时两国都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想改变世界,虽然当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但野心勃勃。现在习近平和莫迪,这两位领导人不仅具有雄心壮志还很有决断力,中印两个国家的实力也有不同以往,在此前提下,他们这次的会面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 ,也释放出了很多与政治有关的信号,比如边境、反恐等问题。

中印首脑采取非正式会晤的形式更具创新性,讨论相关议题时空间更大。(新华社)

01:您提到 “改变世界”的野心,上世纪80年代,中印两国领导人都提出过“亚洲世纪”,当时这一说法印度较多提出,中国提的少;但现在已然反转,中国提的多,印度反而提的少了。这里是否存在印度心理落差的因素?我们也注意到,2018年一些西方媒体曾有过一段时间集中讨论这一话题, 并认为未来的亚洲世纪就是印度世纪。印度主流舆论对中国怎么看?眼见中国这一邻国快速崛起,印度最大的疑惑和担忧是什么?

Singh: 65%的印度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的力量正在主导印度,这些人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历史冲突并不了解,他们对于印度领土主权也知之甚少。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越来越多印度年轻人选择前往中国留学,尤其是学习医药类的学科,现在去中国留学的印度人数已经超过了去英国留学的印度人。我与这些年轻人有过交谈 ,他们对中国与印度的政治关系并不感兴趣。

年轻人的视角非常全球化,而年轻人在印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印度的政客必须要反应年轻人的声音,如果年轻人对中国友好,想要与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政客就要满足这样的要求。

你提到的对于中国崛起的疑惑和担忧,印度普通民众对中国崛起的具体内涵,对于中国的兴趣和研究目前大部分还是局限于学术圈研究中国的印度学者,外交官和商人。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崛起导致的地区局势变化,尤其是中国如何创造新的决策和治理模式,以及中国在多个倡议中占据领导地位,比如有关气候变化的合作倡议、金融发展,是不可低估的,这些也不断冲击着印度的精英。

当然,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过去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当然中国正面临与美国的贸易争端,这些相关消息常常大幅出现在印度新闻的版面。总的来说,从普通印度民众到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兴趣都日益增加,很多印度平民都开始使用中国的产品,每一年在印度都有声音开始讨论,中国的商品正在大肆流入印度市场,越来越多印度人开始购买中国产品。这是中国与印度正在发生的良性互动。而中国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被印度理解,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印关系正变得更加务实,这也为两国扩大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01:外界看中印关系的时候,常常会用“龙象之争”来形容,这里面既有中印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巴基斯坦的因素。您刚提到“中国崛起正在被印度理解”,中国在处理印巴问题时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的吗?印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姿态,似乎给出了答案。

Singh:原则上,印度支持建立经济长廊,且已经建立了许多国家建立了经济长廊,中国也是其中之一。这个经济长廊叫Bangladesh China India Myanmar (BCIM) Corridor , 此经济长廊作为一项倡议,建于1999年,所以中印两个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合作。问题在于,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中巴经济合作走廊,其中500公里位于克什米尔的争议区域,这是印度的自制领地。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声称这段区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争议区域,中国也认为不应该投资受争议领土。目前中国很显然在投资受争议领土,基于中国和巴基斯坦间的经济合作,中国认为曾经称为受争议的领土现在属于巴基斯坦。印度不会干涉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交往,但是在印度的自治领土上印度不会参与所谓的经济合作。

在第一届“一带一路”论坛上,本应对印度的担忧给予考虑的中国,反而选择了再次忽略印度。其他议题也同样重要,但最重要的第一项议题是,中国的邻国里最大的经济体是哪一国?是印度。习近平宣布其伟大的关于建设国与国之间联系的设想,也许此项声明应该在新德里宣布,但实际上地点选在了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所以印度会认为总书记的设想中印度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是印度的想法。

所以2017年和2019年印度没有参加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论坛,但印度也没有在抵制“一带一路”或削弱其影响力。印度在经济领域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在投资银行方面,中印两国也在探索潜在的合作方式,现在印度还未参与到这样的合作当中。中方需要进行多方斡旋,印方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求同存异,暂时搁置争议,在可以合作的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