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打交道 印度可借鉴其他大国博弈模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1日至12日对印度进行了非正式访问,和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举行了会晤。这也是对莫迪2018年访问中国武汉的一次“回访”。更是中印洞朗对峙结束以来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从印度方面的安排来看,习近平此次到访凸显文化和经贸交流,尤其是访问的第一天形成安排,主要以参加印度古迹为主,凸显中印两个文明的对话。
印度不同于美欧的特殊“大国矛盾”
印度作为中国邻邦,从民主体制、经贸关系、地缘政治和人文历史等层面看,都不同于美欧俄。其庞大人口及特殊地缘政治优势,也使得它可以发展和中国独有的双边关系。但印度和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及中俄的“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比不上新型、相互依存、互有你我的中美复杂关系。这种“比不上”背后隐藏的是中印关系的特殊因素,比如尚未解决的领土争端,以及牵涉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的问题,都让中印关系发展大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
和美国国内有关“遏制中国”和“中美脱钩”的讨论不同,欧盟这一经济体更多注重和中国的经济交往,其中的意识形态歧视色彩相对比较少。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等,已经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而法德等大国则依然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但这并不阻止法德等国强化同中国发展更加平衡和互惠的经贸联系。所以,中欧关系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比重并不是很大。特朗普政府在欧洲游说封杀中国5G的尝试失败,也能说明这一点。
但印度对于“一带一路”还是排斥的,主要还是归因于地缘政治及双边政治互信。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社会治理的问题,包括基建方面的合作,两国可以加大互补性的交流。莫迪也希望能够采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基建和制造业。所以,在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上,印度应该更为务实,而非囿于地缘政治的限制。
和中印、中欧关系相比,中俄关系最为特殊,无论是元首关系、政党及议会交往,还是双边外交及国际政治合作,都超过中美和中欧关系的发展程度。中俄领导人习近平和普京两人已经会晤近30次,今年还签署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协议,并将两国关系升级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然,在经贸层面,中俄的能源合作是重中之重。
最为关键的是,俄罗斯在很多情况下都对中国表达支持。比如,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南海军事博弈当中,俄罗斯都曾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立场和霸权思维。
所以,中俄在政治和军事层面的立场协调是美欧无法比拟的,当然也是中印无法比拟的。
一方面,印度对于中国在印度洋的实力投射持警戒态度,而且积极配合美国政府的印太战略,希望以此能够抗衡中国在亚太或南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印度把握一个平衡,就是平衡和美国的关系。这一点印度可以向欧盟学习。欧盟在这一方面就没有一味地跟着美国走,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外交的独立性。
探索必然会有一个过程
中印都有强势的领导人,应该说推动发展类似于中俄、中欧那样级别的大国关系,没有大的阻力。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执政初期就将印度定位为世界重要一极,认为印度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这就要看印度如何看待中国地区及全球影响力的扩展。
通过高密度的互访,两国领导人除了缓解两国旧时矛盾,寻找解决领土争端的方案以外,就是在经贸和地缘政治层面“探寻”合作方式。这种探索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比如,对于国际秩序的维护,印度究竟能够扮演何种角色。印度想要“入常”,中国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这需要两国积累足够的政治互信,尤其在地缘政治博弈层面,要消除一定的误解。
虽然中印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无法比拟中俄,在经贸合作上无法比拟中欧,但中印的战略合作的大方向可以是一致的,而且不存在中美那样相互遏制、甚至彼此脱钩的威胁。印度想要和中国发展大国外交,就应该在中美、中俄和中欧大国博弈关系中寻找经验,取长补短,从而能够扩大彼此的合作空间,为双边关系升级打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