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阁方案各有硬伤 以色列大选后政局更混乱
截止当地时间18日清晨,以色列大选7成选票已开出。若无大幅变化,前国防军参谋长甘茨(Benny Gantz)领导的主要反对党“蓝与白”和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再次并列成为最大党,各获得33席。不过,早前4月大选时的碎片化格局今次依然存在,剩余的54席位被不同种族、宗教立场、左右取代小党瓜分。今年6月,由于执政联盟内部小党矛盾,导致联盟失去多数被迫重选;但今次选举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令以国政坛局势更为混乱。
毫无疑问,相对4月大选,内塔尼亚胡今次表现更差了。上次大选中,他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加上一贯支持他的联合右翼和代表正统犹太教徒利益的沙斯党及圣经犹太教联盟,共取得60席;今次选举却下跌至只剩57席。显然,无论是宣称要“吞并所有犹太人定居点”,或是派出军队在黎巴嫩、伊拉克和叙利亚挑起战火;亦或是频频“蹭特朗普”的选前策略,对内塔尼亚胡都没什么用。
同其他议会制国家类似,内塔尼亚胡需在大选后取得61席的过半多数才可组建政府,除现有的57席外,优先选择自然是过去多年的盟友: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领导的“以色列我们的家园”。不过家园党一贯坚持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坚持包括正统派教士在内所有公民都应服足兵役。而坐拥15席的正统犹太教政党则寸步不让,已令今年4月大选后组成“右派联合政府”的努力告吹。即使内塔尼亚胡万般急躁,也看不出如今双方有何妥协空间。
造王者利伯曼
早在今次大选前,利伯曼已强调“唯一的选项便是建立起民族团结政府”。在他的设想中,新政府将由蓝与白、利库德集团及“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共同组成。事实上,利伯曼、内塔尼亚胡和甘茨三人均有军事背景,利伯曼曾在2016到2018年间担任国防部长;甘茨则一路在军旅中成长,2011至2015年更官拜总参谋长;至于内塔尼亚胡早年则在特种部队志愿服役五年。
更重要的是,尽管三党在外交及国家定位问题上有些许分歧,但在核心问题上却抱共识:反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坚持拥有对整个耶路撒冷主权,并主张保留西岸地区犹太人定居点。唯一不同的是在“一国方案”下,“蓝与白”接纳阿拉伯人为以色列一份子,而利库德集团力主“单一民族国家”。
然而,推动“大联合政府”并不容易。甘茨创立蓝与白并投身选举,一大夙愿便是将他眼中贪污无能,只会借助升高对外事态巩固个人政治地位的内塔尼亚胡拉下马;他更早已表态:“除非内塔尼亚胡卸任党魁,否则不会和利库德集团合作”。然而,内塔尼亚胡自2006年以来已就任党魁,寄希望其被党内逼宫似乎十分困难。
至于大联合政府的组成,各派也有不同看法。甘茨希望拉拢两个左派政党加入政府,将自身政党推向执政联盟中间,更易推动其政策;另一方面,利伯曼和家园党过去五年一直是利库德集团的执政盟友,也令甘茨抱有戒心,希望引入左派平衡其实势力。至于利伯曼自然希望成为“两大党”间唯一的协调者,放大其影响力。但最重要的是,如今“蓝与白”和利库德集团都斩获32席,谁都不服对方获首相大位,一旦利伯曼成为协调人,则最有可能成为“渔翁得利”者。
抛弃利库德的剧本
当然,第三种剧本则是甘茨领导的“蓝与白”同家园党、左翼联盟、工党以及代表阿拉伯人的联合阵线组成“大左派政府”,将极右的利库德集团、保守派和教士政党排除出去。不过,这样的剧本能否成事还要视乎总统里夫林(Reuven Rivlin)和内塔尼亚胡的决定。由于今次大选“蓝与白”及利库德集团席位数相等,且缺乏明确组合可能,同属利库德集团的总统极大可能将优先组阁权再交给内塔尼亚胡。若组阁失败,内塔尼亚胡依然可经国会表决,重启大选。
虽说经历短期内两次大选后,以色列选民对重选已心生厌烦,可能会令内塔尼亚胡有所忌惮,但“大左派政府”仍有其天生缺陷。首先是阿拉伯裔过去从未加入过以色列政府,尽管坐拥5席的民主运动及拥有6个议席的“老左派”工党对接纳阿拉伯人入阁持半开放态度;“蓝与白”及“以色列家园”却坚持应组成锡安主义内阁。
早在选前,联合阵线领袖欧德(Ayman Odeh)已提出愿加入甘茨政府,但却被“蓝与白”直接拒绝。而由于“联合阵线”为阿拉伯各政团的临时组合,欧德的建议也引发相当成员党不满,认为加入政府无助争取族群权益,只会成为政府“公关手段”。各方反对下,“大左翼联盟”亦前景堪忧。
不少人期待选举之后以色列政局可尘埃落定,如今看来这样的想法真是太过天真了。